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1.
也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胡培兆《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点思考》一文质疑奚兆永最近读到胡培兆同志写的《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点思考》一文(载《理论前沿》1997年第4期,以下简称“胡文”),觉得其中的不少观点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有加以讨论的必要。胡...  相似文献   
2.
最近读了一些论述《共产党宣言》“消灭私有制”的文章,觉得有些认识有违原著精神,有加以辨正的必要。一、从《共产党宣言》的作者谈起经常有文章出现这样的提法——“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读了以后就会认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一个人写的。实际上,这部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共同完成的,是他们两人的共同著作。根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编者注,当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并且决定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时,马克思并没有出席这次会议,而恩格斯积极参加了大会的各项工作,并起草了《共产主义信…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论述,对今天我们认识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有着现实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贸易的本质就是资本的自由,选择自由贸易还是保护关税要依据各国的情况而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全球化中真正得到好处,殖民地是围绕宗主国这个中心来运转的,自由贸易和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准备了客观的和主观的条件,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世界经济秩序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绝不是"毛泽东突然改变了过去的提法","放弃新民主义社会论的基本设想"更不是"来自苏联和东欧的压力"的结果,而是其一贯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表现.研究历史问题,应该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才能正确地评定是非对错;离开了一定的历史环境,仅凭今天的情况来作主观推测,则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晓亮先生和刘新宜先生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文章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出的历史背景、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以及对晓亮和刘新宜两位先生特别是刘先生在这个问题上表现的种种误解的辨析等不同的视角说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绝不是不可移易的原则,更不是什么“总方针”和“总政策”。  相似文献   
6.
奚兆永 《学习论坛》2009,25(8):76-80
"德先生"和"赛先生"是陈独秀在1915年提出来的,当时只是五四运动的序幕——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口号,不能代表整个五四运动的精神.五四精神应该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精神.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开始了中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吹捧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以及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观点认为,不是伯恩斯坦“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理论,提出了和平过渡的理论,伯恩斯坦只是重复恩格斯的话,继承和发挥了恩格斯对马克思和他共同创立的革命理论的反思和修正。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就包括革命的前途即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过渡到社会主义不是毛泽东在建国后才提出的“新思维”,而是他的一贯主张,只不过建国后将其付诸实行罢了,根本不存在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论的问题;长期以来,苏联和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确有怀疑,但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抗美援朝已改变了态度,根本不存在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的问题。李之所以产生误解,是因为不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和过渡时期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两种不同说法,而把它们当成了前后衔接的两个不同阶段所致。  相似文献   
9.
据6月16日《南京日报》报导,该市的“村官”队伍中“已经出现上千名老板”,而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到2004年底,“所有的村官都要创办自己的企业或经济实体,当上老板”。6月11日的该报还以《村官两年内不当老板要辞职》为题在头条位置报道了建邺区江心洲街道工委书记“下硬指标”的消息:从现在起到明年底,所有的村干部都必须拥有自己的企业或经济实体,如果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到2005年1月1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