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Н·И·拉宾详细考察了Т·И·奥伊泽尔曼在其新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中对"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文化"等一些范畴的重新定义和理解,以及对《共产党宣言》这部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著作的重新评价。Т·И·奥伊泽尔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的理论原则分析问题,为读者展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全新视角,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联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纂工作是一个浩繁的系统工程,为实施这项工程,苏共中央成立了马列主义研究院,想尽各种办法,搜集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和与之相关的世界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各方面文献资料。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到20世纪20年代,苏联已经成为国际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纂与研究中心,为其他国家编纂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提供母本。在此过程中,列宁大力支持和推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纂与出版工作,梁赞诺夫与阿多拉茨基对马克思恩格斯文献搜集、研究、编纂和出版做出巨大贡献。他们为苏联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纂这项规模宏大而细致入微的科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弗罗洛夫是20世纪下半叶苏联及俄罗斯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致思广阔,生物学、方法论、人的问题、科学伦理学均有建树。作为苏联时期最早研究全球性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另辟蹊径,从不同于西方学者的俄罗斯哲学视角展开探讨。即使当代俄罗斯学者在全球性问题的研究上也没有脱离其影响。笔者将从弗罗洛夫对全球性问题的源起、内容和方法三方面介绍,从而全方位展示其对全球性问题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4.
阳光是最好的反腐剂,公开是预防腐败的有效方式;无数事例证明,监督是政治生活的"安全阀",失去监督的权力就如同洪水猛兽一发而不可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记名提单的法律性质 ,指出记名提单也是物权凭证 ,承运人必须凭单放货 ,否则将侵害未获支付的卖方对海运货物的留置权。  相似文献   
6.
7.
采用Filtron中型盒式超滤系统,对新城疫病毒(NDV)抗原液和NDV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混合抗原液进行浓缩试验.结果显示,浓缩抗原液的HA效价按浓缩比率成倍上升,而超滤液的HA为阴性.以浓缩抗原液、未浓缩抗原液及超滤液为水相,分别制成NDV浓缩油苗、NDV未浓缩油苗、四联浓缩苗、四联未浓缩油苗以及超滤液乳剂,分别对鸡免疫后,NDV浓缩苗与未浓缩苗免疫鸡均产生了对NDV强毒攻击的抵抗力,保护率达100%,而NDV浓缩苗诱导产生的HI抗体效价明显高于未浓缩苗;比较浓缩四联苗与未浓缩四联苗的免疫效力,当2种疫苗注射剂量不同而抗原量相同时,诱导产生的免疫效力相同;浓缩苗与未浓缩苗效价测定及超滤液乳剂免疫试验结果证实,浓缩过程中既无有效抗原丢失,也无抗原活性变化.试验结果显示,该设备浓缩工艺简单,抗原回收率达100%,是一种理想的病毒浓缩设备.  相似文献   
8.
姚颖 《求实》2008,(4):33-35
马克思哲学以历史且辩证的方式实践地诉求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其致思路径在于从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内在契合的角度谋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其设定的实践主体现实地超越了以往个人"孤立"、"偶然"的状况.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生活的批判分析,马克思找到工人阶级赢得自由时间以全面发展个性的现实途径,致力于砸碎旧世界锁链的"现实的运动"是人类的历史生成之源.辩证地审视人与社会的关联,实践地谋求人的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融通,在当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该文本自前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第一次全文发表以来至今,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热点所在。国内学者近年来关注该文本特别是其中"费尔巴哈"章这一残篇的编排与考据工作,同时引发人们进一步研究该文本内蕴的哲学主题,这对深入研究马克思哲学文本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俄罗斯学者巴加图里亚多年前曾提出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著名编排方案,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生成地这个角度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前者,国内学者已耳熟能详,而后者同样是巴加图里亚的关注重点,本文着力发掘巴加图利亚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解读,从中探求对当前《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道德混乱与道德真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德建设主体的缺失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道德领域的基本状况是放任自流,几乎谈不上自觉的道德建设。在此期间,关心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是一些左派力量。俄罗斯共产党曾经多次在国家杜马提出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议案,均遭否定。①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道德建设主体严重缺失:十几年来惟一能够充当道德建设主体的俄罗斯政府和议会不作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第一,多数俄罗斯人反对任何机构、任何组织进行有计划的道德建设。自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曾经是苏联社会的主要特点之一。尤其是在1967年苏共中央宣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