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4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为不同时代的领袖人物,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领导了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最初探索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并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发展模式。毛泽东的政治发展模式具有突出的全能主义、激进主义和个人权威主义特征,邓小平的政治发展模式则表现出鲜明的一元主导、渐进演化与权威指导下的群众性试验探索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全球化的进程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进行分析,认为二者之间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在三次全球化浪潮中社会主义实现了三次重大飞跃。现实社会主义应积极融入全球化潮流,在全球化挑战中把握机遇,谋求发展。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是21世纪党的建设纲领,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村广大基层干部是建设农业和农村的中坚力量,是党和政府在农村的代表,农村广大基层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入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4.
形成权概念诞生于19世纪末,其本由程序法上一些撤销、解除之诉产生而引发对应的实体法上相关权利集合之统称。依通说,其所包括的撤销权、解除权等都因为其单方意志性而在法律关系变动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自泽克尔提出形成权以来,关于形成权的内涵与外延就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如形成权究为权利抑或仅仅为一种权能,物权取得权、抗辩权、减价权、先买权等是否属于形成权。另外,关于形成权有无客体,即权利的客体可否为法律关系(即拉伦茨所言之第二顺位客体),形成权是否确实如通说所言具有不可侵性。此外,关于形成权之行使是否受到诉讼遮断效之限制,法律未规定除斥期间之形成权是否有权利失效以及权利滥用之禁止之适用,也都是我国司法实务中常发而讨论甚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债务人的行为害及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主张行使撤销权。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继承人放弃继承而害及债权,此时债权人是否享有撤销权,此问题由来已久。解决这一争议对审判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债务人放弃继承而害及债权实现时,债权人可以行使撤销权,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乳业市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以“代表满意、群众满意”为目标,逐步实现办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办理质量不断提高,办理实效明显增强。近五年来,该市共办理人大人表建议149件,办复率达100%。  相似文献   
7.
任何国家的政治发展都要受其内在规律的支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高度重视对其内在规律的探索,而且对我国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愈加深刻。从宏观上看,中国共产党对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主要概括为內源发展规律、权威主导规律、渐进变革规律和统筹兼顾规律,这四大规律分别侧重于政治发展的动力、方向、途径和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何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毛泽东在对文化专制主义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民主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革命事业和新文化的发展。毛泽东的文化民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民主观在中国的新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文化民主的主体、基本政策、基本精神与基本前提等。研究毛泽东的文化民主思想,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国到改革开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领导了建国后前三十年政治发展的最初探索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在不同时期,两位领导人分别实行了不同的政治发展策略。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其策略演化的轨迹,即从全能主义政治到一元主导政治、从激进主义到渐进演化、从个人权威主义到权威指导下的群众试验。  相似文献   
10.
姜志强 《前沿》2010,(5):138-141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是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思政课"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大势所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求教师加强职业素养、转变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同时还要求教师理性对待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这五个方面分别构成了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前提、根本举措、关键条件、主要方法和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