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1.
西汉前期的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功臣、刘氏宗室、吕氏外戚三大政治集团,他们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以及最高统治者对他们的驾御和控制,构成了政治大局演变最重要的因素。汉高祖刘邦以盟誓示诚,兼施笼络手段,勉力维持三大政治集团的良性平衡,保证了政局的基本平稳,但是矛盾并未完全缓和。吕太后当政后,尽管她为维持三大集团的平衡而费尽心机,但是由于她冲破了"白马之盟"的制约,强行晋封吕氏为王,从而打破了三大集团之间的微妙平衡,最终导致在她身后宫廷军事政变的发生,吕氏外戚集团被功臣集团和宗室集团联手诛灭。  相似文献   
2.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在都城汴京的一座朴素的官宦府第中,病榻上躺着一位未老先衰的病人。他骨瘦如柴,双目因白内障而目光昏花,右下肢因患风痹症已瘫痪两年了。他艰难地口授着一部史书的结束之语,坐在病榻前的儿子细心地倾听、笔录。这就是北宋史学家刘恕最后完成《资治通鉴外纪》的情景。全书定稿后不久,这位身残志坚的史学奇才就逝世了,年仅47岁。  相似文献   
3.
"三不欺"体现了古代三种不同的管理之术和从政风格.历代的循吏、能吏往往在不同的层面上实践和发展着"三不欺"的吏治精神."不能欺"之政的实践者,以精明强干、注重效率为特色,这是官场"吏道"的精华."不忍欺"之政的推行者,通常是服膺儒家德教学说的官僚."不敢欺"之政的精髓,明显与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有渊源关系."三不欺"本来是指"官"与"民"的关系、"长官"与"属吏"的关系,曹魏的大臣把它升格为君臣关系.他们把"不忍欺"之政,提到了理想"君德"的高度,是在呼吁最高统治者改弦易辙,摒弃以权术和严刑御臣治民的时弊,恢复仁厚宽恕的吏治政风.思想家、政论家论政,不应该过分注重"切于时用",而应该以"理想化"的理论设计为出发点,借此可以发挥矫正时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汉代民众对地方官的评价主要有口头评论、立碑祠祭、离任挽留和以姓名子等形式.循吏、良吏、能吏等通过自己的作为在民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民众的爱戴和怀念.民众对官员的评价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反映的是民心的向背,成为政府考察官员德行与政绩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6.
孙家洲 《理论学刊》2023,(5):139-149
孟尝君专擅齐国大权多年,刚愎自用的齐湣王登基之后,不愿接受“老臣”擅权的既有格局而致力于强化君权。他们两人的“各行其是”激化了君相之间的矛盾,导致齐国政治气氛空前紧张和恶化,并且祸延列国外交大局,“国际形势”为之大变。“弱燕破强齐”,致使齐国元气大伤,齐、秦两国的平衡局面被打破,六国联合抗秦的大局遭到严重削弱和破坏。“君相之争”的客观后果是齐国内政不修、外交失败,齐国政权一度濒临覆灭的危机,孟尝君所代表的宗室贵族把持国政的政治体制对此应负不可推卸的责任;齐国政局危机爆发之时,毕竟是在齐湣王排斥了孟尝君而大权独揽之后,故误国罪责他应该分担更多更大。齐湣王本来就是德不配位的统治者,却又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最终导致国破身亡的悲剧发生。孟尝君“擅齐”的行为及其引发的后果,恰好为韩非所警示的明君必须防止出现大臣专断国政之说,提供了最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