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孙小礼 《新视野》2003,2(6):60-62
历史的经验说明,科学的发展需要哲学,哲学的发展需要科学,两者应是相互促进的。面对21世纪的新问题、新挑战,科学与哲学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科学方法论是联结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和纽带,是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感兴趣又都能有所作为的一个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有益于科学和哲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八十年前,即上一世纪的30年代,陈翰笙率领一批青年学人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历时六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通过对大量确凿资料的分析研究,他们得出结论: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陈翰笙为什么要做大规模的中国农村调查?何以能科学地成功地进行调查,何以能对中国社会的性质做出合乎实际的结论?笔者在上一世纪80年代聆听过陈翰笙关于个人历史的几次讲述,近又阅读了他的自述和有关农村调查的文献资料,撰写成本文:从陈翰笙的学术经历和革命历程说起,概述当年大规模农村调查研究的经过,并特意简要介绍他在晚年所作的两项很有价值的后续工作。  相似文献   
3.
许多年来,只要一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来源问题,一般都是以列宁在1913年所写的著名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为依据,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注意吸取人类历史上的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一切积极的思想成果,研究了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著作,而列宁从中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最主要的直接的思想来源。他的概括无疑是符合马克恩主义形成的实际的。但是,  相似文献   
4.
“科教兴国”中的“科”,不仅是指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还包括社会科学。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8月的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说:“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5.
认识和实践检验过程的曲折性──以DDT的光亡史为例孙小礼人的认识是一个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认识的成果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以辨其真伪对错,然而实践检验,无论是用科学实验检验,还是靠社会实践检验,或者两者兼用,都是相当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本文简述DDT的兴...  相似文献   
6.
感谢民主与科学杂志社邀请我来参加这次座谈会,我对“五四”毫无研究,很愿意来听会和学习。孙伟林让我讲讲龚育之对五四运动的看法。幸好昨天我找到龚育之在2005年写的一篇短文,内容正是谈“五四”,题目是“从两大口号到三大口号”。  相似文献   
7.
在 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的时候 ,重温邓小平“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的有关论述 ,强化人们的“质量第一”意识 ,我感到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任何发展都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数量表现为多和快 ,质量表现为好和省。如能达到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也就是多、快和好、省的统一 ,才是达到了最佳发展状态。数量和质量 ,或者说 ,多快和好省的辩证统一关系 ,既表现为互相制约 ,又表现为互相促进。在速度相当快的时候 ,尤其要重视质量 ,不重视质量的速度是不过硬的 ,甚至带有虚假性。对于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来说 ,数量和速度是战略问题 ,质…  相似文献   
8.
许多年来,只要一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来源问题,一般都是以列宁在1913年所写的著名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为依据,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注意吸取人类历史上的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一切积极的思想成果,研究了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著作,而列宁从中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理  相似文献   
9.
在《理论月刊》1985年第10期的学术园地上。我们曾提出自然科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来源,同大家进行探讨。这一见解引起了理论界不少同志的重视。本文再作一些进一步的论述,以说明马克思主义应与自然科学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人的生活,体现为决定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用科学技术来提高人的素质,靠科学技术来改变人的生活面貌,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股强大潮流。这个潮流冲击着正在谋求现代化的中国。所谓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就是人们应该过着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活方式从来是和生产方式紧密地联系甚至融合在一起加以考察的,并把生产活动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