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2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陈宇宙 《世纪桥》2007,(4):76-77,86
马克思的“历史”规定是科学的历史话语。在新世界观的原初语境中,“历史”并非仅仅是指常识中的社会历史领域,更重要的是哲学本体性的规定。历史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是人类的历史性存在和历史性生存,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不断自我否定向前的实践过程。其“历史”规定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考察:一是人类社会整体的历史性存在,一是“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生存。  相似文献   
2.
陈宇宙 《理论导刊》2012,(6):78-80,83
从分形学的视角来看,新时期的农民信访主要有正向型、变异型和负向型等三种。新时期的农民信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中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认真分析新时期农民信访的发生机制和实践逻辑,洞悉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于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构造了一个由相对独立的法官、原告和被告组成的系统。在现代法治国家,由于系统内三方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各方主体会有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环境治理逐渐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议题,政府、市场与社会不同程度的失灵,使得传统的环境监管体制陷入了无力的境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通过顶层设计、地方政府改革与社会创新,我国的环境治理体制正在重构,即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理念下,探索市场、协商、倡导和赋权等机制,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政党信任是由政党和社会民众两大主体在结构性互动中生成的价值关系,是社会上多数民众对政党政治的合法性、政党制度的合理性和政党组织及其成员所体现出来的能力、素质、品性等的认同和信心.政党信任具有强化政治合法性、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政策执行等重要功能.在当代中国,政党信任的建构必须紧紧抓住制度这一载体,通过制度创新、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文化创新的追求,实质上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对生存方式的理解和实践过程。文化创新不能摆脱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的制约。但是,当人们仅仅从生产方式上去把握人类的文化创新时,只是把握了它的基本经络。文化创新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制约,如经济、政治、人种、环境、制度、宗教、哲学、风俗、语言、文艺等。它们并不能完全由生产方式所涵盖,而是由生存方式所涵盖的。  相似文献   
7.
由于出口卡特尔对本国国内市场不产生实质性影响而又能理顺该国的出口秩序从而给该国带来福利,故它虽然带有“损人利已”的危害,但也一直逃脱于各国反垄断法的制裁。由此,学界主流认为,在未来的反垄断法中应明确豁免出口卡特尔。但是此举是否适宜,理应为我国即将制定的反垄断法所鉴别和关注。  相似文献   
8.
党在我心里     
我在82岁的时候,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当我拿起笔,填写入党志愿书时,压抑了几十年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像开闸的水,夺眶而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一起涌上心头。我一生中两次入党,第一次是在1926年,不到20岁的年纪。第二次,就  相似文献   
9.
陈宇宙 《学理论》2013,(18):286-287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和重要的理论问题。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必须让学生真正懂得,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没有最后的界限,也没有最终的真理。真理来源于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完善。实践成功与否,是实践检验认识的结果,是确立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尺度、准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能流于空谈,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公益慈善组织在社会倡导和社会融合方面的努力,对于青少年的个人发展以及社会良好氛围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当下很多青少年公益慈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公众教育活动,不仅以提升公众认知为目标,也开展相关的政策倡导工作,并形成了基本的模式和经验。对Y基金社会倡导活动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公益慈善组织作为社会倡导的催化者,吸纳相关组织和公众形成合作网络,通过专业培训、资金资助和活动策划等形式,借助新媒体聚焦社会热点,形成线上线下有效互动的影响力传播模式,从而与政策倡导进行有效衔接,动员关键群体和基层社群参与,达到推动政策改进和促进社会融合的目标,为公益慈善组织实现其社会功能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