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公众科学素养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科学素养影响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广度、深度和效率。究其原因,公众科学素养是培植良好政策参与意识的基础,直接决定公民政策参与能力的高低并有助于利益驱动机制作用的发挥。面对这种影响,我们既要看到其因果关系的不明确性以及诸多的限制因素,又要谋求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产生出不同的国家管理制度以及具体的政府治理模式,政府治理模式就是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形成的范式。在我国现阶段,可以概括出五种政府治理模式:市场型政府治理模式、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参与型政府治理模式、阳光型政府治理模式和亲情型政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区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社区五个方面,对学术界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能够将此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并对构楚和谐社区的实践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4.
在治理和善治理论中,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着深刻变化:命令与控制的被动管理网络被平等、弹性、柔化的网络组织结构所取代:传统的采用管制与禁止的单一治理范式进化为激励和促进的多元治理手段。和谐社会视阈环境下.公共治理多元主体摒弃零和博弈,达成了互动合作的正和博弈关系。我国协同治理范式遵循政府主导、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政府与公民社会共同作为公共生活治理主体,是相互制约、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互助共赢的基础上谋求具有善治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公共治理就开始成为整个学界关注的热点。在众多的治理学说中,“善治”一说最具代表性。在治理和善治理论中,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着深刻变化:命令与控制的被动管理网络被平等、弹性、柔化的网络组织结构所取代;传统的采用管制与禁止的单一治理范式进化为激励和促进的多元治理手段。在和谐社会视阈环境下,公共治理多元主体摒弃零和博弈,达成了互动合作的正和博弈关系。我国协同治理范式遵循政府主导、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政府与公民社会共同作为公共生活治理主体,是相互制约、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互助共赢的基础上谋求具有善治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帅学明  黄如跃  霍卓莉 《传承》2008,(24):60-61
现阶段,高校文科教学中应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辅。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各自的优点、缺点,应发扬各自的优点,克服缺点,发挥最佳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高校文科教学中应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辅.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各自的优点、缺点,应发扬各自的优点,克服缺点,发挥最佳教学效果,从而迟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与各类公共危机频繁遭遇,如何预防和化解公共危机,实施高效的公共危机管理就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同时也成为政府部门必须承担的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9.
当前各国正置身于一场全球性的社团变革之中。非营利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通过发挥自身灵活、精干、专业、高效的优势,在政治体系外部弥补和重新激活被政府组织遗漏的"治理盲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模式由制度化协同逐步过渡到联动嵌入的善治合作模式,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都是相互嵌入的,共享沟通渠道、资源和收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最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政府与市场是社会两大主要功能结构,它们的有效运转形成了社会资源配置﹑利益调节﹑角色建构的功能作用以及民族国家的实体内容。同时,二者存在价值观﹑权力分配和管制与解制等方面的矛盾。在这种"政府—市场"既协作又矛盾的双轨制运行结构中,以一种社会学命题为逻辑起点探讨二者的矛盾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和架构高效的政府市场协作框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