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不仅包括硬环境的和谐,还应该包括软环境。本文从“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出发,结合我国现实社会的道德现状,阐述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应从把握舆论导向引导社会舆论、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健全践行机制等方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论证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指出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条件;发展先进文化,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3.
徐鼎亚 《学理论》2009,(21):62-64
回顾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看到我国民营经济在GDP中的贡献、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吸纳城镇就业人口等方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本文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加快发展我国民营经济的基本对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放松行业准入限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任务。可持续发展是世界众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本文从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出发,论述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分析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立的因素,阐明要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构建和谐社会,遵循自然和谐原则,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遵循社会公正原则,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徐鼎亚 《理论月刊》2004,(10):34-3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21世纪前20年的奋斗目标。本文从邓小平分三步走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角度,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战略上的科学运用,是最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相互关系,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导和谐价值取向、倡导和谐的理想信念、建立和谐的社会道德规范、培育和谐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徐鼎亚  王琍 《求实》2003,39(9):23-25
政党是阶级的基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无产阶级政党是由无产阶级先锋队所组成的。保持党的先进性,扩大党的社会影响力,实现党的阶级基础和党的群众基础的统一,是对现代政党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重大发展,是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经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鼎亚 《前沿》2009,(3):122-126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镇化进在中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任务并做出巨大的历史贡献。本文从我国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现实出发,探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分析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提出我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9.
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提高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管理挑战之一。知识经济已在沿海一些发达城市初步呈现,知识工作者的比重显著上升,对他们的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要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要适当下放决策权限;建立弹性工作制;全方位考察劳动生产率;使用360度绩效评估来促进知识共享;创建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10.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选择,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本文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提出当前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