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村级党组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对山西省村级党组织建设状况的调研发现,当前村级党组织建设面临着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受限、党群关系亟待改善和优化等一系列新的挑战。为此,应探索有效对策以促进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员队伍年轻化,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强化阵地和堡垒意识,完善组织建设;丰富党建内容,完善党建机制;落实党建相关配套措施,加强党建工作保障。  相似文献   
2.
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研判乡村社会发展,可以将乡村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国家与乡村社会断裂情境中乡村社会自在自为的存在状态;国家统制乡村社会后乡村社会被国家全面消解甚至走向衰败;国家管理乡村社会背景下乡村社会走向自觉和自治。当然,现实存在远比这种简化的纵向概括更混杂,熟人社会或者正在蜕变的熟人社会依然是目前中国乡村社会的一般形态。然而,市场化和社会化所带来的冲击正浸染着本色的乡土社会。为此,基于“陌生人”基础上的现代公共关系的塑造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与保障成为乡村社会建设的主要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治协商和协商民主建设经历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特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对建国以来政治协商和协商民主发展历程的梳理,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我们可以将中国政治协商和协商民主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概括为:政治协商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保障协商民主有序推进;政治协商着眼于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引导协商民主有效实现;政治协商着力于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政治协商着重于政治吸纳和民主监督,力戒个人崇拜和权力意志.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公共产品需求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关键在于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同等的权利和机会,没有能力形成与强势集团互动的平台。建设新农村的前提是权利和权力的有效互动,这有利于放活和建立农民参与市场经济主体博弈的机制。以农民权利和政府权力的互动,在不同社会力量合作的基础上推动新农村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路径。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的主要特点和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熟的政党总是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不断前进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与认真吸取改革开放前的教训密切相关.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可以概括出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的主要特点和经验,即着重于党的集体领导,避免个人崇拜;着力于党内民主制度化、规范化,避免随意性、盲目性;着眼于党员主体地位和权利保障,注重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立足于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民主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遵循自由主义的逻辑,提出了"后民族结构"、"世界主义民主"等现代国家构建和运行的理想型模型;而后发国家回应全球化的举措则表现为新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努力提升国内实力的现实主义态度。这两方面存在的张力和理论上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现代国家构建。  相似文献   
7.
构建中国的协商民主:国家和社会层面上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商民主的出现是协商与妥协理念的复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已经具有了发育和构建协商民主的基础。作者认为要把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协商民主构建和基层社会自治中的协商民主构建相结合,发展中国的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东部景张村的实证调查,以景、张村的合并为重点分析对象,探讨了其政治治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内部不均衡以及与村民自治的发展趋向——乡村社区重建的矛盾。在此基础上认为,村民自治中所渗透的社区治理是社会自组织力量发育、完善的温床,而单从行政效率出发试图通过村组合并整合乡村社会的行为,不但没有减少行政成本,而且抑制了村民自治向纵深发展。政治治理与社区治理的冲突的解决出路在于改革乡镇政治治理结构。只有贯彻社区治理才是最终走向城乡一元化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观察乡村社会发展,可以将乡村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国家与乡村社会隔离情境中乡村社会自在自为的存在状态;国家政权延伸至乡村社会后乡村社会传统被逐步消解;国家管理乡村社会背景下乡村社会走向自觉和自治。当然,现实存在远比这种简化的纵向概括更复杂。熟人社会或者正在蜕变的熟人社会依然是目前中国乡村社会的一般形态,然而市场化和社会化所带来的冲击正浸染着本色的乡土社会。为此,基于"陌生人"社会的现代公共关系的塑造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与保障成为乡村社会建设的主要议题。本文通过对广东省云浮市"村民理事会"的个案分析,探索在市场化、社会化的背景下,在国家与社会互动情境中推动乡村社会建设、有效实现公共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枝江市村务公开的实地调研和实证材料,笔者认为在基层的压力型政治生态中,行政权力的硬约束和推动村民自治的行政设施的错位,制约村民自治始终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因此,转变基层政治生态,找准农村政策的着力点和作用机制,互动、整体、系统、高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在进行乡村治理的成本收益分析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