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实践的发展与理论的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我们深刻理解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更好地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正面临着严峻挑战,部分党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模糊、信念动摇的问题,一些人甚至被错误思潮和歪理邪说所俘虏。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人权的理论和制度虽然是由资产阶级首先提出并建立起来的,但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争取人权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是实现充分人权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实现绝大多数人的人权。从理论上看,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把个人解放与人类解放、形式上的人权与事实上的人权真正统一起来;从实践上看,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使之通过改革不断自我完善,是我国维护和促进人权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当前,青岛市构建以低保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尚处于探索和完善之中。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社会救助的主体地位;要有效整合资源,完善社会救助"一口上下"的运作机制;要强化信息共享,加大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力度;要加大城乡统筹,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要不断扩大专项救助政策实施范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运行的监督机制,把社会救助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围绕提高社会救助效益,充分保障困难群体的生活权益和发展权益,不断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努力提高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6.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自然界的影响力在速度和强度上的急剧增长,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意义。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和役使的时代理应终结,和谐融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成为人类的共同理想。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自觉消除人类在改造自然活动中的自我中心主义,从而把资源、环境、人口、技术和制度等因素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重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创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7.
敬志伟 《行政论坛》2002,46(3):34-35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格理想和价值目标。这既是一种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又是一个逐步推进、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在继续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视阈的信访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访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主制度,也是我国法律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在众多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信访制度已经滞后于时代发展,表现出对解决社会问题的严重不适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应对信访制度进行大力整合,以制度创新来回应现实的严峻挑战。一是建立健全信访预警体系;二是建立健全依法信访工作体系;三是建立健全操作规范、运转有序的信访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9.
10.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有效地协调处理各种利益群体间的利益冲突,是我们解决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课题.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我们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利益诉求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利益补偿机制、社会流动机制、社会控制机制和社会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