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公共科目笔试合格分数线公布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针对很多人对自己的分数提出质疑一事,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有关负责人日前称,我们能确保所有考生的成绩都是真实可靠的,也是准确无误的,因此没有必要再查卷。有考生对自己的成绩提出质疑,就有政府官员站出来作出回应、解释,这是一种好现象。不过,为了消除考生疑虑,平息社会反响,政府官员就把话说得那样死、那样满,声称所有考生的成绩都“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笔者认为,这种乱拍胸脯的表态值得商榷。前不久,全国共有30多万名考生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抨击垄断行业的行业性“福利腐败”问题后,一些行业却连连通过媒体等渠道“喊冤”。这些“喊冤”的垄断行业冤从何来?如北京公交、地铁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在“喊冤”中称,公交、地铁等行业的员工凭工作证免费乘坐车辆是“国际惯例”,也是工作需要。凭工作证乘车可培养职工的职业荣誉感。这是怎样的理由?这与广州地铁前不久为了提高票价.对包括职工及家属在内的人都纳入免费乘车范围,称这是为了地铁“反恐”的需要一样,是经不起一驳的。  相似文献   
3.
易家言 《奋斗》2001,(9):55-55
一曲《常回家看看》不知感动多少人。让我更加感动的还是承德公安系统倡导的“常到百姓家看看”。据说,他们常说和常做的“常到百姓家看看”.结果便是密切了警民关系,强化了社会治安。东莱派出所的经验。说到底,也无非是热爱群众。  相似文献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日前发布了2006年第一期简报,简报称一些高校的科研人员在申请科研项目时,存在严重的靠弄虚作假、隐瞒欺骗从国家“圈钱”现象。为此,简报在隐去作假人员姓名和单位名称后,公布了20起案例,希望这些案例能“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采取弄虚作假等手段申报科研项目、“圈取”科研资金,这种现象早已有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次将部分作假案例公布于世,较之以前的“内部处理”无疑是一个进步。不过很遗憾,这种公布、曝光依然“犹抱琵琶半遮面”,欲遮还羞,隐去了作假人员姓名及其单位名称,致使简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