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化"与生态保护——以湖州市安吉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既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又受到微观机制的制约。如何协调好各种因素,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本刊上期刊登的参加婺源研讨会的专家文章,主要从宏观角度探求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本期刊发另外5位与会专家的文章,从土地、管理、人力资源、立法等微观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我们殷切地期待读者的反响。——主持人:叶祝弟  相似文献   
2.
以孔繁森和王宝森为典型,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表明,同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甚至共事于一个单位、从事同一种职务,有的领导干部能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成为人民的好公仆,而有的则以权谋私、索贿受贿、腐败堕落,成为人民的罪人.就个人而言,其根本的原因在于领导干部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之高低,在于自身道德修养之好坏。就是说,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自身能否在权力和金钱面前构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思想堤防。这就提出了在市场经济下加强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而要加强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建设,除了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儒商”与儒商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商”与儒商精神华东师大教授朱贻庭近年来,“儒商”研究已为学界和商界所重视,且呈发展之势.“国际儒商学会”的成立就是一个标志,其影响已及于南洋华商,同时,商界已有人明确提出“造就一代儒商”的口号,而关于“儒商”的论著和文学作品也悄然走上文坛,在学术...  相似文献   
4.
朱贻庭认为,当今中国所建立的政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的“民本”。它不仅是一种政治理念,而且又是著之于宪法的制度安排,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官本”政制。同时,社会主义民主又与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  相似文献   
5.
近来,"男外女内"的传统观念又有所抬头。这是由于在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大批女性职工下岗引起的,其中有因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单一等原因,很难实现再就业,而整个劳动力市场又处于供大于求的失衡状况,于是"女性回家论"在社会舆论中又旧话新提。笔者认为,"让妇女重新回家"其本意可能是希望以此来缓解劳动力过剩的社会矛盾。然而这种"好意"是与当今世界妇女就业的发展趋势相修的,很可能是使妇女重新丧失社会地位和权利的一个"陷阶"。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相似文献   
6.
本文标题系古人原话,出自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宁陵人吕坤所著<呻吟语·治道>:"'公正'二字是撑持世界底.没了这二字,便塌了天."[1]100多年后,英国经济学家、道德哲学家亚当·斯密说了几乎同样的话:"正义犹如支撑大厦的重要支柱,如果这根柱子松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雄伟而巨大的建筑必然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哲学"编中集中谈了关于"平等"的问题。在写作前还做了"准备材料",都收入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中。我反复阅读之后,觉得恩格斯的这些论说,对于认识当今社会有关平等与公正的问题依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书中写道:“胆敢忽视文化的生意人,惟有失败一途。”这句话很精彩,概括了企业文化和整个社会文化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胡守钧教授在《社会共生论》中,从社会存在论角度首次提出了“社会共生”的概念,并从人性论的思路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共生的机制——“斗争与妥协的互动”。“社会共生”是“社会和谐”的事实前提和基础;承认“社会共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前提,而构建“和谐社会”又是为了社会能更好、更合理的“共生”,这些集中体现了胡守钧教授提出“社会共生”和“社会共生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树立荣辱观重在知耻、有耻--论羞耻感与荣辱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愈渐泛滥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可见,荣耻不辨,耻感消解,确有“去羞耻化”(实质是去道德化)的倾向。“耻不从枉”,知耻而后正。知耻和知荣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知耻是对是否知荣的验证,仅有知荣,很可能只是追求虚荣而已。显然,在价值观的范畴内,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关键在于“知耻”、“有耻”,在于要有“耻感”。耻感作为对善的否定性把握,是对恶的抑止力和为善的激发力,是为善祛恶的内驱力。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显露无遗的情况下,当应特别重视“耻感”的问题。耻感或羞耻心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人格的基本点,人有耻感,是保持做人尊严的自因,因此,尊重和自重人格,也就是保护和激发耻感,从而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这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条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