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形势、深刻总结90多年来管党治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强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胜利,全面从严治党的笼子越扎越紧,政治生态持续好转。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经验证明,新时代从严治党要以制度为依托,以高压反腐为手段,坚持标本兼治,努力构建一体化反腐格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东旭 《奋斗》2012,(1):36-37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之一,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推动新发展的根本思想武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东旭 《世纪桥》2015,(12):21-22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黑龙江省全面展开,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和提高,为稳定农村经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现阶段,全省又面临着土地经营方式新的变革,重新回顾过去的历史,对当下农村变革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党一贯坚持从严治党的基本原则,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因此得到加强,使我党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但由于当前国内错综复杂局面以及自身建设等多方面原因影响,我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要通过制度建设、权力制约等方法,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全面从严治党之路。  相似文献   
5.
李东旭 《世纪桥》2010,(14):25-25
<正>《中共黑龙江省委执政纪要》是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主编的重要党史书籍,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每年出版一部。全书由以下部分组成:重要文献部分选录省委重要文件;领导论坛部分记录省委常委及有关领导同志的重要文章;部门实践部分记载省委、省政府各部门在改革中的执政实践;市地探索部分记述各市(地)委在发展中的执政探索;两会报告部分收录省人大、省  相似文献   
6.
浅谈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红  王向辉  李东旭 《学理论》2010,(21):181-182
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提高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但由于商业银行管理观念、信息技术和服务手段等方面的不到位,使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不够理想。通过流程再造、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以加强员工培训、完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构建统一信息平台等五项内容为举措,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相似文献   
7.
李东旭 《奋斗》2011,(3):14-14,16
黑龙江地区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黑龙江省进行了重点开发建设,“一五”时期,黑龙江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省份。对黑龙江省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争取解放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他们在资本主义还处于发展时期就科学地预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此后、他们又接着指出,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在社会主义建立以后,必须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  相似文献   
9.
本山本色     
一个艺术家的人品艺德,历来是广大观众所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并由此引发众多的社会传闻。艺术家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亲人、对朋友,直至对金钱、对非议、对艺术、对名气所采取的不同态度,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本人的思想层次、道德水准和艺德水平。一个缺乏道德修养、没有艺德的艺术家,无论其表演有多精彩,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坚持和发展的基本方略,拥有丰厚而坚实的哲学基础。它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时代诠释,类本质理论的意蕴升华,异化劳动理论的集成创新,共同体思想的转化发展。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事业中,对这一构想进行哲学反思,有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形成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