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3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河南省评选的特级教师中,有一名政治课教员——袁振鹏同志。特级教师这个光荣称号,对于袁振鹏同志来说,是当之无愧的。可是,我们的袁老师却说:“我当上特级教师,是党的鼓励和鞭策,是同志们的支持和爱护。  相似文献   
2.
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立三与当代卓越的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在20世纪60年代共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步伐的故事鲜为人知。我在李立三同志身边工作时,立三同志与孙冶方同志的两次交往,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相似文献   
3.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由当时正在旅法的蔡元培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等人提倡、组织的留法俭学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1935年至1938年在苏联莫斯科编辑的《救国时报》,是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巴黎反帝大同盟机关报的名义,在法国巴黎注册并公开印刷发行的。它在宣传和解释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鼓动和指导海内外同胞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做了大量工作,起了重要作用。这其中渗透了李立三的大量心血。  相似文献   
5.
李思慎 《党史博采》2001,(12):23,30
李立三与郭沫若之间,早在1927年共同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时就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情。当时,两人都是新成立的革命委员会委员,但在那次起义失败之后,两人天各一方。特别是李立三因犯“立三路线”错误,被迫流落他乡——苏联,身处逆境,双方更是失去了联络。时过18年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竟在莫斯科重逢。 1945年6月,郭沫若以中国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拜访林伯渠同志的女儿林莉同志时,她向我讲述了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1945年,李立三夫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竭尽全力照顾和护理病中的冼星海同志。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7.
五、组织勤工俭学学会 以李立三、赵世炎为代表的这一派,为了加强对在法勤工俭学生和华工运动的领导,曾提议建立“共产主义同盟会”,由于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而称之为“劳动学会”。该会最初的8名成员是:李立三、赵世炎、吴明(陈公培)、鲁易、袁庆云、周钦岳、熊自难。 1921年3月1日,劳动学会联合勤工俭学讨论刊社、勤工俭学互助社、勤工俭学第一组、  相似文献   
8.
李立三同志离开我们转眼27年了,每每想起和他相处的日子,他那高风亮节,立党为公的高尚品格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总是依然栩栩如生。他不愧是“我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由于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的迫害,李立三同志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于1967年6月22日在北京含冤逝世,时年68岁。  相似文献   
9.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已经14年了。这十四年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大放光彩的十四年。在14年里,我国的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抚今追昔,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大地在屈指可数的短暂岁月中之所以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在14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我们坚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而邓小平同志对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制定和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均做出了  相似文献   
10.
中央电视台在前不久播出的《光辉历程》中,曾经引用了李立三生前的一句话:“希望将来‘盖棺论定’的时候,能够博得党的一句好评:‘李立三虽然犯过严重错误,还算是一个能够真正改正错误的、忠实的党员。”’这是李立三生前向党中央、毛主席正式提出的要求,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