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36篇
政治理论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阿姨从四川探家归来后,患了严重的角膜炎。每天我为她滴三次眼药水。数日后我也被传染了。 我生平第一次被传染那么严重的眼病,终日流泪不止。两眼红肿得像樱桃,不能看,不能写。睁着磨得厉害,闭着又等于是处在失明的状态。历时近一个月才渐愈。那近一个月的日子里我几乎没出过门。几乎每一天都这样想过——假如我是一个盲  相似文献   
2.
事实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两份户口.一份证明身份;一份记载个人历史.那第二份"户口",即每一个中国人的档案.它从我们的中学时代即开始由别人为我们"建立"了.以后将伴随我们的一生.两份户口都与中国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二十余年前,又简直可以说驾驭着我们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重温哲学     
事实上,我们普遍的绝大多数的人们,并不每天思考哲学问题。也不太习惯用所谓哲学的头脑看待和解释社会现象,无论某些事情或事件与自己相关也罢,不相关也罢。更多的时候倒往往是这样的——越是与自己相关之事,我们越“哲学”不起来。而与自己不那么相关之事,我们许多人倒会表现得颇似哲学家。 三十五岁以下的中国人,也许不太知道,中国当年曾进行过全民性的哲学普及教育,我记得有一本刊物就叫《大众哲学》。干部张口“哲学”,学生张口“哲  相似文献   
4.
正母亲目不识丁,却是儿子走上文学道路的第一个引路人……父亲和祖父原籍山东省荣成,他们目不识丁。上溯十八代乃至二十八代,尽是文盲,尽是穷苦农民。父亲十几岁时,被生活所逼迫,随村人"闯关东"来到了哈尔滨。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第一个工人。建筑工人。他转折了我们这一梁姓家族的成分。我在小说《父亲》中,用两万余纪实性的文字,为他这个农民出身的"工人阶级"立了一篇小传。从转折的意义讲,他是我们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年,纪念和研讨的活动都很多。而纪念是一回事,研讨是另一回事。纪念是要再次评价的,评价一旦成定论,纪念就差不多体现成仪式了。但是研讨不同,研讨不着重于仪式的色彩,研讨的意义在于汇聚思想认识的多元能量。研讨也是纪念,是以思想上的再认识来表达的一种更虔诚的敬意。另外,对于思想,多元不是消解能量的现象,恰恰相反,具有积极能量的思想往往就是在多元的现象中集中和提升了。没有多元,就没有真思想的那种提升、那种能量,也形成不了、产生不了特别有价值的思想。有价值的思想就是在多元的碰撞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最穷的女王     
倘若让我在当代世界上选一位最受人民爱戴的国家元首,那么我将会毫不犹豫地为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高举我的双手。她曾是当代最年轻漂亮的女王,也是世界上最普通的女王,还是最穷的女王。她的王宫是清水衙门,是丹麦节约水和电的模范"单位"。在王宫开支特别拮据的时期,女王翻译文学作品,以稿费补贴日常费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眼”不必常盯着“二世祖”们报载,当下中国有一万余位资产在2亿以上的富豪们,“二世祖”是南方民间对他们儿女的叫法,关于他们的民间谈资颇多,津津乐道。某些报刊亦热衷于兜售他们的种种事情,以财富带给他们的“潇洒”为主,羡慕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问。窃以为,一万多相对于十三亿几千万人口,  相似文献   
8.
怀旧,其实便是人性本能的记忆。 好比年轮也意味着是树木的记忆一样——想想吧,若树木亦有情愫,它们那一圈圈细密的年轮,该录下了它们所经历的多少故事呢?难道,它们会忘记曾是幼树时遭遇过的某一场大风暴么?会  相似文献   
9.
“如果在30岁以前,最迟在35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  相似文献   
10.
日常琐思     
两位未曾晤面的朋友远道而来,因为读过我的论人生的书,要与我聊一聊人生。他们自己谈得很热烈,可是我却几乎一言不发,想必让他们失望了。我不是不愿说,而确实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怎么说。应约谈论人生始终是一件使我狼狈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