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与艾思奇在哲学思想上有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是毛泽东对艾思奇哲学著述的阅读和借鉴,其表现是毛泽东学习吸收了艾思奇的哲学思想和叙述方法;二是毛泽东与艾思奇的哲学交往和共鸣,两人通过私人交谈、组织哲学研讨会等互相启迪;三是艾思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吸收和传播,其表现是艾思奇在著作中吸收毛泽东的哲学观点,并致力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全面和深入传播.艾思奇到达延安之前,主要是他的著述影响毛泽东;至延安后,为两人相互影响阶段;到北京后,主要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影响艾思奇.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任弼时为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和实践:一是通过维护北上抗日路线、介绍游击战争理论、论证持久战观点,促进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大众化;二是通过贯彻延安整风精神、坚持"治病救人"原则、落实基层党组织整顿要求,助推了毛泽东党建思想的大众化;三是通过践行精兵简政理念、诠释土地改革方略、宣传经济建设蓝图,奠基了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大众化。任弼时能为毛泽东思想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与其理论风范和独特经历、思想状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知名史家彭明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出了较早研究和探索。他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情况,分析社会主义者的国情结合历程,诠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成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回顾彭明的开拓性贡献,总结他的相关学术思想,能为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4.
从1919年至1943年,共产国际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主要认识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历史轨迹:1919年至1929年,共产国际对崭露头角的毛泽东初生好感,并夹杂着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同认识;1930年至1939年,共产国际与毛泽东在党内具体事务处理上存留某些不同意见,但对屡遭主观主义排挤的毛泽东积极支持,并广泛宣传其业绩和思想;1940年至1943年,共产国际对坚持自主的毛泽东渐生疑虑,并加剧至对中共性质的质疑。系统呈现这一脉络对于全面评价共产国际、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考虑到当时统一战线的复杂情况,毛泽东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又联系社会实际将抗日与民主改革科学结合,迅速壮大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重温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对于我们当前进一步增强对台统一战线的整合功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独"促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腾飞不乏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著名爱国志士丘逢甲一生的光辉实践贯穿着可贵的爱乡爱国精神,他在近代史上为中国的振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天,重温丘逢甲的台湾情结与统一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很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近出版的《探寻历史的真相:郭德宏史论集》(以下简称《史论集》),主要记录了郭德宏30年来从事史学研究的所思所感,推陈出新是此书给读者的首要印象。诚如著者自己所言,作为一名编辑工作者和党校教学者,曾经不能不根据工作需要写了很多宣传性、阐释性的文章,但是《史论集》所选文章都较有价值和新意。著者从近300篇文中精挑出来的23篇  相似文献   
8.
9.
五四运动研究起步很早,1923年瞿秋白在《新青年》季刊版的“新宣言”中就曾谈到了对五四运动的看法,往后几近一个世纪中,人们对五四的研究热情有增无减.且渐有铺天盖地之势。五四运动研究史虽悠久.可终身从事这一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彭明在各级各类研究人员中相当突出.他自1946年开始收集资料直至2008年去世.从未间断对五四的关注。所以。在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10.
新儒家的出现,无疑是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日趋衰落的结果,但本质上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日益失去经济和政治基础、理想与现实层面严重脱节、保守的政治与文化立场难以获得普遍权威等现状是儒学现代化正面临的困境。促成儒学的顺利现代化可以从以下渠道去努力:走出"批判—挖掘—超越"三步曲、儒学在新时期的定位、实现"思想性—时代性—群众性"三结合。总之,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思考儒学的现代化之路,对于加强我国当前的先进文化建设都不乏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