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老区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是共和国的摇篮。由于环境和资源的制约,革命老区还是贫困地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建设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在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积极推进老区建设与发展,推进老区建设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依靠力量,政治上、工作上信任、依靠知识分子,生活上关心知识分子,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构成了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内容。这些政策的确立及其在实践中的贯彻,根本的理论依据就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思想。   第一,既然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这个领导阶级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就要信任和大胆使用知识分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方面纠正了反右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对全国 50多万右派进行了平反。另一…  相似文献   
3.
工作观包含对工作的观点、态度和行为方式。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一文中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牢固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观.必须深化认识.把握新形势下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要求.努力践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观.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民族大团结的生动体现,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见证,为普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今年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诞生70周年,当年参加民族团结誓词碑签名的代表们大多已经离我们而去,李万学老人是目前唯一的健在者。生于1932年6月的他是普洱市江城县嘉禾乡江西村人,参加了1950年12月的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并成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48位签名代表中的一员。此后,他回到江城县,先是在商业部门工作,后担任红疆公社粮管所所长,负责城镇居民、驻军部队、厂矿职工的粮油供应,直至1985年退休。其间,李万学曾因工作出色而受到江城县政府的表彰。一直以来,李万学和所有在碑前盟誓的代表们一起,努力建设边疆,维护民族团结。访谈中我们得知,李万学和方有富(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另外一位签名代表)有几十年的书信来往,二老常常互相勉励,不要忘记碑上的誓词,要把民族团结的精神不断弘扬下去。从这个细节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日常生活中,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不但对亲历者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70年里对维护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李万学老人今年已是89岁高龄,采访中,李万学老人的女儿李江艳全程在场陪同,并对一些重要事实做了补充,特此鸣谢。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现代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充分利用,对高等教育体系普遍进行重大调整,更加强调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更加突出教学工作的基础作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地位,更加重视高水平大学、新  相似文献   
7.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突出体现在党员的先进性上.党章阐述和规定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同时作为党的根本大法,作为规范制约全党思想和行为的总章程,党章又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保障.因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践行党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就是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有时是凯歌行进,有时又会遇到暂时的困难和曲折。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必然伴随有波动、曲折、徘徊和种种痛苦。从1917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起,社会主义国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到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社会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历史潮流。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中,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