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7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王凤芝,刘任武,于绍光一、证明责任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在我国法学界,对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有着以下几种不同主张:(一)认为刑事诉讼中的公诉案件的证明责任由司法机关承担。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2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明确指出了“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为确保政府职能转变的顺利进行,必须切实解决好与转变政府职能有密切关系的一些问题。一、政企分开一个国家的政府职能是多方面的。而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政府的管理国家经济的职能。这是由于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整个国家经济活动的当家人,主宰着整个国家经济活动,整个社会生产都是由中央政府集中统一计划,并以指令性指标形式下达各给各级政府及其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宪法第129条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里所讲的法律监督,是指对宪法、法律、法令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正确实施与遵守实行的监督,与检察是相一致的。在我国法律监督是多方位的,有权力机关的监督、党的监督、国家专门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主管部门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及新闻界的舆论监督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路家  相似文献   
4.
关于死刑存废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是刑罚之极,所以又称为极刑。综观世界各国刑事立法的渊源,不难发现都有死刑的规定,可见死刑又是一种最为古老的刑罚。死刑以其最强的严厉性,最大的威慑力,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各国刑罚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在惩罚与预防犯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死刑在刑法上的规定和司法中的适用便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1764年贝卡利亚在《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了限制和废除死刑的观点,从此引起了国际上的死刑存废问题的大论战,至今已持续了二百多年。现在世界上已有一部分国家废除了死刑,还有相当多的国家仍然保留着死刑。下面谈谈死刑存废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特别刑法之间的相互关系王凤芝我国刑法的体系,大体上由刑法典、单行刑事法律和非刑事法律中的刑法规范三部分组成。刑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单行刑事法律,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关适用于特定范围的刑事法律规范,它是通过“条例”、“决定”...  相似文献   
6.
诈骗罪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侵犯财产方面的犯罪,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近些年来,国内外一些犯罪分子,乘我们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之机,大肆进行各种经济犯罪,诈骗犯罪也随之猖獗起来。重大经济诈骗案件在全国各地屡有发生。诈骗犯罪情节之严重,手段之卑鄙恶劣,金额之巨大,都特别令人触目惊心。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政法委员会于1985年12月18日发出通报:必须依法严厉打击严重诈骗犯罪活动。并转发了公安部整理的黄奎元持假护照入境招摇撞骗,半年内诈骗金额达一百三十多万元的《情况反映》。几年来各级司法机关坚持以刑法为武器,大力开展了同诈骗犯罪的斗争,严惩了一批严重诈骗犯罪分子。可是诈骗犯罪活动仍然很猖獗,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诈骗犯罪严重地危害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干扰着经济体制改革。给国家、集体造成了重大损失,而  相似文献   
7.
诈骗罪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侵犯财产方面的犯罪,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近些年来,国内外一些犯罪分子,乘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之机,大肆进行各种经济犯罪,诈骗  相似文献   
8.
修订后的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作了重大修改,这些修改标志着我国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即从职权主义的审问式向着当事人主义的对抗式方向迈进。所作的改革将对我国审判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从修改后的刑事司法实践中也暴露出审判方式改革的不彻底性,反映出有些需要进一步探讨、完善的问题。本文试就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中涉及的审查公诉、审判组织、证人出庭作证等问题进行一些分析、评论,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完善刑事诉讼法的意见。一、审查公诉我国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是从人民检察院将公诉案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人…  相似文献   
9.
试论假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释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乃至我国刑事法律中规定的刑罚执行变更法律制度之一。从刑事立法到刑事司法,假释都是一个同时涉及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两栖”性问题。从我国刑事立法情况来看,实体法规定得比较详尽系统,在刑法典第四章刑罚的具体运用中第七节从81条至86条共10款对假释从适用现象、条件,考验期及撤销假释的情况等作了规定,而在程序法中规定及撤销假释的情况等作了规定,而在程序法中规定得比较概括,刑事诉讼法典中只在第217条、221条和第222条共3款涉及假释。但是我们认为假释不仅仅是一个实体法内容,而更主要的应当是程序法的内容。明确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如何准确地适用假释及具体操作问题,从刑事诉讼法角度研究假制度尤为重要。何况有些国家在刑法中并不规定假释,而直接规定在刑事诉讼法之中,如法国就是这样。本文仅就假释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并对完善我国假释制度提出一些设想,以便充分发挥假释制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思想行为上的堕落,也指国家组织系统运作过程中的黑暗和混乱。腐败现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本质上来认识,腐败现象是一种社会权力的异化现象,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在现代社会,腐败现象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及其思想影响仍然存在的反映。腐败现象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严格地影响着执政党和政府的权威性,也会给政局的稳定带来严重的隐患。这是因为腐败现象是一种剧烈的腐蚀剂,往往影响着党政决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容易使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