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
中国当代和谐精神,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以推进人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为基本着眼点的价值理念、社会理想、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中国当代和谐精神具有价值引领、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人才培养等功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价值共识、物质基础、社会氛围和人才支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中华传统和谐精神转型的实质是中华传统和谐精神的现代化.推进中华传统和谐精神转型,必须实现从基于传统自然经济的静止型和谐精神到基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发展型和谐精神、从基于封建君主专制的宗法入治型和谐精神到基于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法治型和谐精神、从基于漠视个体的群体型和谐精神到基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人本型和谐精神的现代转换.就具体任务来讲,是要实现从重义轻利的和谐精神到义利统一协调的和谐精神、从注重均平的和谐精神到突出公正的和谐精神、从压制竞争的和谐精神到提倡竞争的和谐精神、从维护等级制的和谐精神到追求平等的和谐精神、从维护专制的和谐精神到倡导民主的和谐精神、从强调入治的和谐精神到崇尚法治的和谐精神、从漠视个体的和谐精神到尊重个体的和谐精神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的核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心理取向、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精神。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以后,国内学者围绕和谐精神的内涵与实质、价值与意义、培育和谐精神的基本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4.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用新型价值观考察人与社会的关系,推进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作者行文的主要思路,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不容否认,在人类近代和现代史上,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尤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妇女解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妇女地位获得了空前的提高,人类社会也正是伴随着男女平等问题的逐步解决而不断前进。但是,当今世界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众多关于“男女平等”的话语中,还存在许多歧义,有些甚至令人费解和迷惑。笔者试图就“男女平等”话语中存在的某些常见误区谈几点看法。男女平等与男女一样说到男女平等,许多人都会很自然地回想起毛泽东主席的那句名言:“时代不…  相似文献   
6.
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是健全和维护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不断调节和解决党内矛盾、增强党委自身建设活力、提高集体领导水平的一项基本措施。实践证明,开好民主生活会,就能达到统一思想、改进作风、加强监督、增进团结、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实效性、提高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地。因此,开好民主生活会,必须高起点筹备,高标准推进、高水平落实。  相似文献   
7.
和谐精神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取向,以推进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为着眼点的价值理念、社会理想、人生追求、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的核心精神,具有价值引领、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人才培育等功能,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价值共识、社会氛围、人才支撑,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强大的规范、约束、监督、调控功能,它通过法律制度的规范机制、法治文化的牵引机制、法律实践的调控机制,生成强大的法律控制力,为中华传统和谐精神转型提供法制保障。必须建立完善强有力的法律控制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律的控制力,以确保中华传统和谐精神转型又好又快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9.
和谐精神,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它贯穿于孔子宇宙观、认识论和道德伦理观,体现在“和为责”的价值观念、“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泛爱万物的仁爱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中庸”的致和之道之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