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5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列宁关于世界革命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论的划时代发展。其基本理论观点及体系,形成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十月革命胜利的几年间,正是它成功地指导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但十月革命胜利后到一九二○年的一段时间里,列宁在论述世界革命状况、预测革命前景、规定世界革命任务时,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失误,并对共产国际初期工作和各国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列宁正是通过纠正这些问题,才使这一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所以实事求是地认识列宁这一时期关于世界革命的论述,对于全面认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正确认识问题出现的原因以总结历史经验,对于开展共产国际历史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922年4月2日,共产国际、第二国际、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在柏林国会大厦25室召开了三个国际组织执行委员会联席会议,商谈反对资本进攻的共同行动,进而召开国际工人代表会议,创建统一战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次会议的成果不仅未得到巩固与发展,反而迅速夭折,促使维也纳国际最终倒向了第二国际,两者合并为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从而形成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两大国际组织尖锐对立、鸿沟难愈、冰炭难容的局面。因此,三个国际柏林会议及建立国际工人统一战线尝试的失败,就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组织上由一分为三转为一分为二基本格局的分界线。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对正确认识20世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内部斗争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后,苏俄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在发展经济和稳定国内局势的同时,也在力求改善国际环境和周边关系.其中,就包括苏俄与西藏的联系.通过对两份档案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一联系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苏俄致函西藏表明态度;互派宗教使者进行试探;联系日益密切并逐渐政治化.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苏联与西藏的政治联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但其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并给人们以深思.  相似文献   
4.
网络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崛起的新媒体,它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12300万人,其中大学生网民占有非常高的比例。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着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状况,进一步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高校网络,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一、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最近几年,高校在利用互联网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同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伯恩施坦在1880-1895年间的思想变化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伯恩施坦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著名理论家和实践活动家。他在1880—1895年间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此期间,他于1881—1890年间担任《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在担任《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后期到1895年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有了新认识。对于这些新认识,今天我们应当给予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争取国家独立的民族民主革命相互交织 ,构成了2 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主线之一。研究 2 0世纪的世界革命 ,必须对指导革命的理论进行历史性评析 ,必须分析特定时代的特征及其主题的转换 ,必须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关于时代问题的思想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代伟人 ,邓小平关于时代问题的思想 ,集中地体现在他关于当代世界的发展方向的认识、关于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的断定、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命运的把握上 ,它是马列主义时代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是马列主义同当今世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清当今时代 ,即当今人类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 ,是我们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 ,是我们制定现阶段内外方针、政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列宁曾指出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开始了人类“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整个…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在人们最熟悉的格言、名句中,“天下为公”当属前列了。多数识字之人,不仅知道这是孙中山先生的题字和教导,且铭记心中。正是中山先生的推崇、题字和思想,从而使“天下为公”成为众人皆知的名言,仁人志士道德追求的标准,圣洁心灵的寄托。由此而来,对于许多人把“天下为公”的发明权记到了中山先生的名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9.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念的由来与演变的新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概念是列宁于1920年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并从共产国际二大起逐步得以广泛使用。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和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但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60年的实践中,人们对这一运动的称谓并不完全一致,对这一运动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是校园中师生员工共同信奉的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创新工作的突破口。校园文化的构建主要包括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文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