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提出算力驱动新质生产力,系统阐述了算力成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理论逻辑,深入洞悉了算力引领人类社会迈向数智文明的发展趋势,探讨了算力、新质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并立足新质生产力视域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认为,算力正在加速成为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的关键力量,引领生产方式从工业化社会向智能化社会转变,是塑造未来新发展格局的决定性变量。算力与数据、算法的交互融合,正在催生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新质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了算力生态的创新与应用,形成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算力驱动的智能革命正在重塑经济运行规律、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国家治理理念等,成为数字化时代国家治理变革的内在驱动力。由此,本文提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立足算力驱动的新质生产力视角,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发力,既要在算力基础设施、算力生态以及核心技术跃迁等方面加大战略布局,又要在基于场景的人工智能应用等环节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最终形成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有机结合的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论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是政治文明的主题和标志.民主的要义是主权在民,法治的要义是依法治理.单一的民主或单一的法治都不完美,民主和法治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今后是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时期,要把握好民主前行的方向和思路;要完善现有的民主制度;要加强党和政府的民主建设;要为民主的发展和实现创造条件;要依法治国,不断提高法治水平;要让民主和法治共生共长、共同作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民主法治双管齐下,用以监督制约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3.
数据领导力是大数据时代下领导者能力内涵范畴的拓展,是领导者自我革命的时代产物,它要求领导者在认知维度涵养数据思维、价值维度挖掘数据智慧、方法维度善用数据赋能。在大数据时代,用思辨视角重新审视领导者领导力建构的影响因素,发现其存在“变”与“不变”的双重性:变的是传统组织中领导力结构的伦理生态与领导力提升的考量点,不变的是领导者在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和对决策价值的合理性追求。在策略层面,按照“谁来实现”和“靠什么实现”的逻辑来考量数据领导力提升,可以从内在主体和外在动力机制两个维度进行建构。主体思维维度要完成从数据工具化到数据能力化的思维改变;动力机制维度要注重运用技术赋能、权力规制与制度赋权等三种方式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4.
构建中国场景下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共管理的研究目前在中国尚处于一个学科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一现实决定了这一研究领域还没有形成自身特有的统一的研究范式。也就是说,公共管理的学科体系在中国目前还不成熟。比如在实证研究上它不如社会学,在方法论上它不如经济学,在价值选择上它不如政治学,在操作层面上它又不如工商管理,等等。但是这些不足也可能成为这一学科在我国发展的优势,即它没有传统学科的负担,还可能形成多学科融合的特质。这一点已经被公共管理学科近几年在中国的进步所证实,因为公共管理作为一个引进的学科,它的学术群体正是由来自于不同的学科背景的人员所组…  相似文献   
5.
西方领导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在西方领导研究的百年历史中涌现出的影响深远的重要理论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出领导研究的范式及理论框架,提出了领导学研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面向对象的公共政策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现有我国公共管理领域中的政策分析方法相关研究的梳理,在参照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表达了这种政策分析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公共政策分析的对象几乎都是复杂系统,面对这种复杂的分析对象,只有通过从概念到流程的处理,从定性到定量化工具的使用,才能把公共政策所要面对的问题进行解构和优化,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的理论建构.特别是通过一个典型的应用案例,使面向对象的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建立操作性的认知成为可能,从而对当前我国公共管理领域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政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自1999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批准在24所高校试办MPA教育以来,与MBA“热度”持续不减相比,MPA却经历了“热冷”骤变,从最初的每年上万人的报名数额下降到现在的几千人,这其中的变故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态骤变”?为什么几年之内就到了“半衰期”?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主任米加宁教授和丁云龙博士后,应本刊特邀,针对我国MPA教育的冲突和问题,从产业化过程链条和MPA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历史前提入手,分析了MPA教育与我国公共领域改革进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下面刊发的《中国MPA教育的冲突与整合》一文集中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