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政治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胡金焱  郭峰 《理论学刊》2012,(8):35-40,127
在设定一系列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回归EGARCH模型来分析货币政策冲击给股票市场指数带来的波动,得出货币政策在不同市场态势下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的结论。为此,在针对股票市场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当期的市场环境;应对股票市场建立一套完整的货币政策指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在股票市场上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在针对宏观经济特定目标调整货币政策时,应积极配合针对股票市场的单一政策,来冲抵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带来的非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2.
一、商品经济中的按劳分配需要通过社会的形式去实现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并不决定是否实行按劳分配并不改变按劳分配的本质。但是,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对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实现过程却有决定性影响。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中,由于商品经济的存在,劳动的计量过程复杂化了,从而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复杂化了,不得不通过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去完成。如企业劳动对社会来说还只是局  相似文献   
3.
4.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实体经济的血脉,是新动能产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国外金融支持新动能产业的主要经验有美国的硅谷银行支持体系+风险控制、德国的创投基金+多层次担保体系、以色列的风险投资+政府创新配套政策等;国内的主要经验是浙江的新金融+绿色金融、深圳的在线平台+特色银行、重庆的供应链金融+广义投贷联动。国内外金融支持新动能产业经验启示是:设立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构建完善的风险共担机制等。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对金融支持新动能产业发展的投贷联动、产业投资基金、科创贷、产业链融资等模式进行创新设计,提出新时期金融支持新动能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即:构建政府投资引导和风险补偿基金,积极推进投融资模式创新,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打造新动能产业金融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5.
贷款期限结构主要是指小额贷款公司不同期限的贷款分布或者占比。利用山东省424家小额贷款公司2010—2016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期限结构对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从盈利能力、资产周转速度和违约率高低三个方面反映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表明,0—6个月的短期贷款结构与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产周转速度呈正相关关系,与违约率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而7—12个月的中长期贷款结构与这三项指标的关系恰好相反;也就是说,增加0—6个月的短期贷款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而增加7个月以上的贷款不仅会降低公司的收益水平和资产周转速度,还会诱发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7.
从1978年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价格体制也在这一过程中或大或小地进行了改革调整。不可否认,价格调整曾一度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效,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着眼于利益机制的启动(如放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等),而实质性的配套改革并未全面展开,来自各方面的对价格改革的阻力已日益严重地暴露出来,价格改革的全部有限成果几乎侵蚀殆尽,价格改革陷入了三重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兴的企业生态位理论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针对目前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特点,结合生态位理论,本文提出了构建现代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策略:骨干型银行实行生态位压缩和移动策略,小生位银行推行生态位扩展和错位竞争策略,中间位银行采取协同进化策略,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