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范昕 《法人》2013,(5):82-83
4月29日起,亚洲最大规模的安迪·沃霍尔回顾展"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登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400余件绘画、摄影、丝网印刷、素描以及雕塑等各类作品跨越安迪·沃霍尔从上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艺术生涯  相似文献   
2.
范昕 《法人》2014,(2):84-86
正大百萃公司坚守健康、生态、公平、关爱的经营理念,把高端有机农产品送到客户的餐桌上,让广大消费者享受到健康完美的食尚生活岁末年初,"新海派"绘画的领军人张桂铭推出了自己的首个艺术衍生品——"翔"上海牌艺术腕表。最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观众备上了4件新奇、有趣的艺术衍生品礼物:一支铅笔、一套积木、一本便签和一个皮球。不久前于申城举办的某艺博会上,奈良美智、村上隆、李怡蓉、瞿榕等的作品被开发成了挂件、茶杯、围巾、拎包等日用品,深受观众欢迎。与此同时,中国首个艺术衍  相似文献   
3.
范昕 《法人》2013,(10):86-87
作为新生事物的民营美术馆未来如何良性、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现实中的一道难题国内民营美术馆何时挣脱"牵线木偶"式尴尬"依托于房地产等企业的国内大多数营美术馆,在有些功利的投资价值观驱下往往会陷入被动。一旦其所依托的企没法持续提供资金,美术馆立马玩不转。"月8日,2013首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坛上,有人直言国内民营美术馆遭遇的"线木偶"式尴尬。近年来,国内的民营美术馆发展势迅猛,渐成参与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社会力量。龙美术馆、喜玛拉雅美术馆先锋当代艺术中心、苏珈美术馆、新天  相似文献   
4.
范昕 《传承》2010,(31):51-53
<正>位于南京东路378号的王开照相馆,并非上海滩最早创办的照相馆,却是流传了90年至今还在营业的上海照相馆。在太多上海"老克勒"眼中,它是无需数字的地标,有着骨子里的海派情调,代表摄影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红色文化是我党我军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特有优势,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改变国家命运、创造崭新历史的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新形势下构筑官兵丰富精神家园的最好教材。  相似文献   
6.
范昕 《法人》2013,(8):80-82
从混凝土时代到"隙间"时代喜玛拉雅美术馆的"隙间——隈研吾2013中国展",探讨如何在共享空间中保留独自发展的"隙间""隙间——隈研吾2013中国展"7月6日在上海拉开帷幕。此次展览采取了平行展的形式,7月6日至8月22日,及7月24日至9月15日期间,分别于上海证大当代艺术空间和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两个展场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兰州军区驻西北大学、西安邮电学院选培办严格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在开展国防生培养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把为部队培养优质人才作为主要抓手,致力于加强国防生党组织建设,打牢思想政治根基,提高学习能力水平,强化军事训练素质,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两校毕业国防生到部队后反响较好;即将毕业的国防生也纷纷递交请愿书,自觉接受组织分配,立志投身边疆和部队最需要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生育政策连续调整并取得积极成效,在"幼有所育"民生目标的指导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学前教育、儿童福利和家庭教育等四个儿童政策子领域发展显著.借鉴"政策体制"理论,对以上四个子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儿童政策体系在进入新时代以来发生了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型:政策范式上,儿童养育责任已由"家事"转向"国事";权力安排上,政府成为儿童政策的重要行动者,社会和家庭也逐渐发展壮大,责任被重新界定;组织架构上,儿童政策各子领域的行政主管部门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新的政策范式和权力安排.在实施"三孩政策"、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完善国家—社会—家庭在儿童养育中的责任分担,集中力量促进重点领域发展,将是今后我国儿童政策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10月29日,中国著名生物学家、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贝时璋先生走完了107载人生历程。每日步行生活自理从中关村北一条街的住所到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来回3000步,这条路贝时璋以步  相似文献   
10.
范昕 《学理论》2010,(26):183-184
在中国诗歌发展流变中,唐代大历诗歌不应被看做是盛唐诗歌由高峰急转直下的倒退与衰落,而是有意谋求对先代诗歌成例的突破革新,是"宋诗突破唐诗"之变的先声。这种突破精神贯穿中唐至韩愈、孟郊、李贺。而晚唐诗可看作是"突破"的中止与盛唐诗风的回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