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大同观"是中华文化永续性的主线,"尊严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当中华文化精华的承续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有机结合之时,我们将不断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  相似文献   
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关系到高职教育目标的定位,更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1956年我国开始了文字改革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工作,这一规范化的主要任务是推广普通话和简化汉字。这是建国后加强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统一的必要步骤。在以后的四十多年中,语委会又相继出台了《汉语拼音方案》、《简化字总表》、《审音表》等,并且推广普通话的工作被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总则另19条明确指出:“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是语言文字规范化首次提入到我国的根本大法。改革开放以来,对语言文宇的规范化要求相继在一些部门法中得到了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相似文献   
4.
董金凤 《河北法学》2005,23(8):148-150
人口老龄化对老年社会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老年社会工作主要涉及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老年社会服务作为老年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老年人特殊需求、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关键环节。为老服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应由家庭服务向社区服务过渡。社区为老服务要植根于对现实发展趋势的正确估计和现有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实行服务保障就需将社区为老服务纳入法律调整范围,逐步实现社区为老服务保障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5.
论司法机关法律文书中的语言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金凤 《河北法学》2005,23(9):93-95
语言的运用是法律文书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司法机关对案件事实的分析、认定、适用法律等都要通过语言才能表现出来。由于各种原因,在当今的法律文书制作中,还存在着用词陈旧、个人感情色彩浓厚、表意肤浅、套语过多等弊病,严重影响着法律文书内容的正确表达,所以有必要对法律文书的语言运用予以改进,着力解决适应时代变化、使用普通话、尊重当事人人格、精心选炼词语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司法文书的重要特性,就是正确地宣传法律、执行法律。基于这一原因,对构成司法文书要素之一的语言,也就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本文仅从词与句两者的运用上,来谈一谈司法文书对语言运用的要求。一、用词必须准确在司法文书中,用词准确是要求所用词语能确切地反映案情事实以及与案情相关的其他情节。对案件中各种情况的说明、处理的意见及有关的规定,应表达无误。用词准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1、词的选用要精当。司法文书在选词时,应根据要表达的内容进行认真地锤炼。这是因为,汉语的词汇博大而精深,其中就有大量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