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同时也滋生了较为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反贪的现实需要促进了理论界对于反贪史的研究,近些年不乏有这方面的著述问世,但比较之下,王杰、刘振华博士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洋洋40万字的<较量--中国反贪历程>一书,更是取精用宏,史论双馨,堪称一部反贪史研究的力作.笔者认为该书有以下诸方面值得肯定和赞赏之处: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 ,同时也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渊源关系。邓小平理论不尚抽象、玄虚之谈 ,是一种具有务实品格的“实践”理论 ,这一学术品格 ,与中国传统文化积极用世的价值取向有着直接的承传关系 ;邓小平理论反对片面性和极端化 ,熟稔于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这一思维方式 ,是对“执两用中”传统思想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非常重视顺应民意 ,重视致富于民 ,重视发展教育 ,重视选贤任能 ,重视祖国统一 ,……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去粗取精、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3.
试论王弼的社会政治思想裴传永王弼(226—249)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是三国曹魏正始年间涌现出来的一位“天才卓出”(《三国志·魏志·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的玄学思想家。他虽然横遭天祸,英年早逝,但却为后人留下了十分丰富而又宝贵的思...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的同时提出来,并随着这一运动的发展而愈益显得重要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最先倡导者。他们一方面给人类,特别是给工人阶级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另一方面,又总是在各种场合反复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小康理论与中国传统小康思想有着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邓小平小康理论是对传统小康思想的批判继承——邓小平小康理论的核心概念源出于传统小康思想;它对民生的关注和对富民强国的追求也与传统小康思想一脉相承。邓小平小康理论更是对传统小康思想的升华和超越——邓小平小康理论突破了传统小康思想片面怀旧、厚古非今的狭窄视野和僵化思维;传统小康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邓小平小康理论则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实现小康的根本目的;传统小康思想视礼为治国之本,邓小平小康理论则把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作为治国的基础性工程;传统小康思想只是提出了小康的目标,却没有给出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案,邓小平小康理论是一个集目标、意义、条件、步骤、措施为一体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改革,古已有之。在今天,改革和开放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大趋势。“江山代有才人出”,古往今来的改革家和他们的事业织成了激动人心的历史长卷,成为一切有志改革,献身祖国腾飞的人们关心和借鉴的“热点”之一。比较古今改革在各个方面的异同,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今天的改革。对于党政领导干部和从事理论宣传的同志,这一意义当更明显。古今改革的同似特征,是否可以指出以下这几点:第一,就改革背景而言,无论古今,都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经济因素则是其基本的动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处于永不停歇的运动、变化、发展中,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曹操思想的主干裴传永自从晋代陈寿作出曹操“揽申、商之法术”(《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评曰》。下引该书,只注纪传)的评断、傅玄提出“魏武好法术”(《晋书·傅玄传》)的观点以来,曹操便被归入了“法家者流”中。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在由郭沫若的《谈蔡...  相似文献   
8.
裴传永 《理论学刊》2012,(2):102-107
《臣轨》是唐代武则天敕令编撰的一部旨在“发挥德行,镕范身心,为事上之轨模,作臣下之绳准”的官箴名著.它在阐明君臣之间的“同体”关系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臣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包括忠诚、守道、公正、诚信、慎密、廉洁等等.关于人臣的基本职责,该书除对推能荐贤、公平执法、出谋划策、恪尽职守等明确述及之外,还用两个专章的篇幅分别论述了人臣的谏诤和富民之职.书成之后,武则天不仅将它“普锡具僚”,而且“令贡举人为业”,就连当时的蒙学读物也都大量抄录其中的文字,可见其社会影响之巨.该书具有对象明确、体系严整、引经据典等显著特点,至于存在的缺憾和不足,则主要表现在:一是“概要论述+辑缀前人语事”的撰述方式颇嫌呆板,特别是各章用较大的篇幅罗列前人的言论或行事,给人以一种拼凑、杂纂的印象;二是文字不甚讲究,思路时或游移;三是实务性、可操作性不强.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的优良传统,也一向重视道德评判,而忠毫无疑问是我们的先人最常使用的重要尺度和标准之一.孔子开了把忠作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重要标准和尺度的先河.迄于战国,忠则流芳百代、不忠则生不如死似已成为士庶普遍接受的价值理念.秦汉以降,直至明清,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忠始终都是臧否人物、裁断是非的重要道德标尺.特别是晋以后,根据忠德方面的表现对人作出品行优劣的评判,业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态,而推崇忠德、旌表忠臣,更为历代士庶所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0.
忠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最重视、使用频率较高的伦理概念之一,是中国历代诸多伦理范畴群中的重要成员,同时,忠还被赋予了崇高的伦理地位.基于这几个方面的理由得出忠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重要范畴的结论.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