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文化自信:党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是社会历史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概念越基本,越是很难给出一个精确清晰的定义。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各方比较认可的广义上的文化,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  相似文献   
2.
谢承新 《湘潮》2023,(12):22-23
<正>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湖南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扛牢政治责任,展现首倡之为。湖南人民充分感受到精准扶贫带来的可喜变化,深切领略到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天下、心怀百姓、为民强民的博大情怀。发出脱贫攻坚总动员令,凸显人民至上的人民史观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作为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滋养和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红色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奋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开展红色精神教育,传承和弘扬好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史文献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一项神圣使命,义不容辞,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4.
谢承新 《湘潮》2018,(1):16-17
正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一个理论贡献,就是提出和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全党的行动纲领和实践指南。如同历史上任何一个思想理论体系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一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至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以党的十八大为节点,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  相似文献   
5.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宽阔的历史视野、博大的政治胸怀、强烈的使命担当,多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反复强调:"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  相似文献   
7.
谢承新 《湘潮》2018,(12):43-46
树木葳蕤宛如苍龙,堰塘两口恰似明镜,门前古柏朴实耸立……站在林伯渠故居这幢典型的湘北民居前,“功昭德永”的家训迎面而来,不禁令人想起了王震在林伯渠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林柏渠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和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是我们党内在本世纪初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为数不多的老前辈之一。”  相似文献   
8.
抓好“七件大事”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湖南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突出抓好七件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2006年,全省粮食总产580亿斤,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7%,连续3年保持较快增长。最近,我们就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9.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5月下旬,应常德市鼎城区委之邀,我参加了他们举办的赵必振学术研讨会第一次筹备会议并实地参观学习了赵必振展览馆,进一步加深了对赵必振的了解。在逐步认识赵必振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与赵必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相比,我们对赵必振的研究和宣传甚少,很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宣传。赵必振(1873年—1956年)是常德市鼎城区石板滩镇狮子山人,著名的翻译家,字粤生,号星庵。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