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政治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郭元阳 《世纪桥》2007,(6):142-143
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印发了高校“两课”改革新的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突出了这次“两课”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即“简而精”。只有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环节的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做到“简而精”,才能更加充分发挥“两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郭元阳 《党史文苑》2014,(8):39-41,63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中国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他对于中国社会矛盾的认识,为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为实现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要想中国化,就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90多年历程中,党不断需要解决的课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路径、新经验,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党的历史使命与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4.
郭元阳 《学理论》2023,(1):59-62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伴随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发展。所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告诉我们,这一精神构筑于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不断探索的深厚基础之上,尤其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吸收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精髓,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实践中,成为值得后人继承与弘扬的宝贵财富。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实践逻辑,有助于深刻理解与把握我们党百年辉煌的发展规律以及精神支撑,并在新时代更好发挥这一精神力量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