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来,海内外学者在讨论这么一个问题:是否有一个中国发展模式?作者基本同意有一个中国的发展模式。但"中国模式"又应如何概括呢?它的特点是什么?与"美国模式"、"东亚模式"等有什么不同?"中国模式"的国际影响力如何?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模式应有什么调整和发展?本文旨在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人圈究竟是如何看待中国模式的?本刊专访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政治系主任、教授、美国中国政治学刊主编郭苏建。  相似文献   
3.
郭苏建 《人民论坛》2013,(10):26-27
派系裙带关系还是制度因素?中共高层权力交接,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中共权力继承和交接上所注重的最高领导人权力可以"平稳交接"的原则,有利于最高领导人"梯队建设"的原则,以及防止任何个人权力坐大的"集体领导"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文化治理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从总体上看,城市文化治理逐渐从政府一元主导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模式转型,城市文化治理的空间实践机制随之也发生变化。政党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和市民自治组成多元协同治理网络,推动城市文化治理向基层下沉。大型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成为过去式,城市基层小尺度空间成为城市文化治理的重要领域。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文化治理,促使城市基层的街区和社区成为满足普通市民需求的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治理向基层下沉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5.
海外的中国政治研究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国外学者开展中国政治研究的视角、方法和路径对于本土的中国政治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对美国主流政治学期刊的中国政治研究的梳理分析发现,一方面,美国期刊中的中国政治研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并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效果。这首先表现在研究议题从比较单一的宏观主题向更加丰富的中观和微观层次主题转型。其次,开展中国政治研究的方法也从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发展为多元化的但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方法论取向。另一方面,美国期刊中的中国政治研究也遭遇了发展的瓶颈。这体现在美国的中国政治研究与中国本土的中国政治研究之间存在着鸿沟("向东"鸿沟),与美国的主流比较政治学之间也存在着鸿沟("向西"鸿沟)。美国主流政治学期刊中的中国政治研究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如何跨越两大鸿沟,进而实现新的学科定位并做出新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6.
由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与“理论”上的社会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有很大差距,因而使一些同志对我们国家的社会性质产生了怀疑,有一种对青年影响较大的观点认为,我们的现实社会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所瞩“封建社会主义”。这个观点前几年曾有人提出过,近期又重新提出来,因此,有必要再谈谈这个问题。原则是伟大的,但实践是真正的学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都是不断发展论者,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唯物辨证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深知未来社会历史变化将是十分复杂的,因此,他们并没有束缚未来社会主义革命活动家的手脚(列宁语)。由于后来历史条件的变化,社会主义实践面临的情况比马克思、恩格斯当初设想的要复杂得多,其艰巨性也是始料未及的,加上各国国情的不同及其实践的多样性,因此,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不可能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人们开始探讨建立一个新的全球治理体系,进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这个新世界秩序首先体现在“一个中心”的削弱或衰退,并在经济模式和文化价值体系上呈现多样性。在这个充满多样性的多中心的新世界秩序中,占主导性的发展趋势是兼容、融合和趋同,即各种价值观、模式、区域在竞争中相互学习,相互兼容,而不是消灭对方。相应地,中国社会科学需要走向世界,挣脱地方性知识的特殊性关切,形成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或增强理论的世界普遍性,从而与世界进行实质性的对话,进而影响世界进程和世界秩序的重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