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阎泽川 《法制博览》2009,(11):57-57
讲究廉洁,莫若拒贿。如何拒受贿赂呢?古人有“三慎”。 薄礼面前慎微。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为官清正,德宗怕他“清慎太过”,办事不方便,便下了一道密旨,示意他像马鞭、靴鞋之类的薄礼“受亦无妨”。陆贽却观微知著,便回答说:“贿道一开,辗转滋甚,鞭靴不足,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于是,“涓流不止,溪壑成灾”,“利于小者必害于大”。  相似文献   
2.
阅兵的由来     
阎泽川 《法制博览》2009,(17):18-18
阅兵是古今中外一种隆重的军事仪式,起源国不详,据记载,早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和罗马等国就有阅兵的记载。十八世纪以后,在西欧各国广泛普及了阅兵活动。有的国家还相当频繁。这种仪式发展到现代,其规模、人数及动用的装备都是空前的。它对于整顿军容、培养组织纪律观念,养成良好作风,提高战斗力,增强现代化协同作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烈士”一词,始见于商代。“烈”字的本义是“火猛”,它含褒义,“刚正日烈”。由“烈”和“士”字组合一词也含褒义。
  古代所谓烈士,虽有“谓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说,但实际上,常指临危不惧的节义之士,是活着的人。元、明、清时,对战死的军人,称“阵亡”或“战殁”将士,而不称烈士。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殉难者,褒称“忠烈”,烈字含义始有演变。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政权,仍沿元、明、清时的用语,战场牺牲的指战员仍叫“阵亡将士”。  相似文献   
4.
山道上游人如织。在同一条石板小道上,上山的和下山的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