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一、贵州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1.大环境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入世”的临近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市场经济大格局正在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的开放的市场经济和生产力要素的大流动大组合的社会大环境已经和正在形成。贵州大开发的关键之一在于资本投入,而在这个大环境下投入的主体主要是通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组合并以非公有  相似文献   
2.
3.
公营经济和民营经济两条腿走路,联合推动,协调发展,是我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总方针和总趋势。我省民营经济这些年来虽有长足发展,但目前仍呈现出公营腿长,民营腿短,难以协调快跑的状况。适应省情需要,加大民营经济推动力度,实现跨越发展,迅速改变短腿局面,是我省结构调整,经济腾飞的现实选择,是我省各级决策层面临并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和紧迫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4.
贵州经济发展总的特点是资源富有、经济贫困、结构失衡。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贵州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思想应当是通过结构调整,达到开发资源,改变贫困的战略目的。这对一论题,我在《中国经济文库》、《当代论文选》、《中国跨世纪改革发展文献》等刊物上发表的《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几点认识》、《把握规律,探索路子》、《论西部开发》等文章中已经作了论述,本文仅仅是对贵州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指导思想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工农和城乡结构调整问题 贵州近十分之九的人搞饭吃,四分之一的农民连温饱都尚未解决,95%以上的自然资源在农村,这是贵州最大的省情。这一最基本的省情决定了贵州尚处在从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历史时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政策和理论结构调整问题 西部经济贫困问题是个综合贫困问题。从本质上讲,主要表现为精神贫困、理论贫困、政策贫困、决策思路贫困问题。即符合西部实际,具有西部特色的精神状态、经济理论体系、经济政策体系、经济思路和决策行动体系的贫乏。 理论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没有符合西部实际,具有西部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便不会有符合西部实际,具有西部特色的经济政策体系,自然也就不会有符合西部实际,具有西部特色的经济发展思路、经济决策和行动体系以及符合西部反贫困所需要的那种精神状态的产生。也就是说,只有首先解决精神、理论、政策、决策思路贫困问题,西部反贫困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这是西部反贫困的前提和关键。 相对全国讲,两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最初级阶段,是全国生产力水平落后中的最落后地带,特殊性十分突出。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基本上遵循国家普遍性的经济理论、政策、方针进行决策和行动,显然与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大为非公有制经济升位,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下来。这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应果断决策,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当前,关键是应在投资环境上努力实现八个大突破:一、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要有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兄弟省、市、区相比,差距却日益扩大。因此,在搞活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应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将此作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采取特别措施,实行特殊扶持,迅速实现超常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乡镇经济发展问题是贵州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和“牛鼻子” 从地域经济的角度讲,贵州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乡镇经济的发展。对广大的农民来说,巨大的吸引力不在繁华的城市,而在千千万万星罗棋布的乡镇。它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服务农村的中心,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它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载体;它兼有城市和农村之长,少有城市和农村之短,是一个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的起动点、纽带和桥梁;是贵州经济即城乡经济发晨的客观需要和本质要求。 乡镇经济是一个以乡镇为依托,吸收城市经济的辐射能量,带动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