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夕 《党的文献》2007,(5):63-67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强化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加深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对立.中国共产党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逐步深化了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同少数民族进行了更多的接触,对中国民族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民族理论和政策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1999年5月11日至14日,第六届全国党史系统报刊工作会议在江城武汉召开。来自全国26家党史报刊共5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杨永良到会并发表讲话。杨永良在介绍了湖北革命历史之后指出,党史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北省各级党史部门和党史工作者,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对征集研究、撰述和宣传领导湖北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做了大量工作,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掘、汇集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对于湖北今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  相似文献   
3.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为指导,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进行长期的、艰苦的探索,通过调查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总结民族工作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逐步地明确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方向,形成了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等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问题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这些路线和政策的贯彻与实施,有效地把少数民族动员和组织起来,使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奋斗的总目标。这对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于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国内的民族压迫制度,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斯大林继任者对亚太地区的政策,也许只有从苏联50年代中期整个对外政策的前后变化上才能看清。斯大林的去世,是减少苏联集权制度内外政策中最不受欢迎的方面的信号;苏联在核武器及运载工具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缩短了它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并造成这样一种形势:避免世界核战争的唯一可能性是寻求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相互谅解。对于世界格局中这些根本的变化,苏联领导人的回应是:提出了“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赫鲁晓夫将这一思想作为自己外交政策的基础。应当说,还是列宁论证了两个体系共存的必然性,列宁认为,“资本主…  相似文献   
5.
中间势力是指在进步势力和反动势力之间具有中间立场的阶级和阶层。由于每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不同,各个阶级和阶层所处的地位不同,中间势力的内涵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间势力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乡村的富农和小地主”。进入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民族矛盾上升、地主买办阶级营垒的分化,中间势力的范围扩大了,不仅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即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还包括从地主中分裂出来的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开明绅士;倾向于抗日的地方实力派,等等。从阶级属性上看,包括全部民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时期中间势力的认识和政策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科学院现有研究所365个,工作人员55万,其中高级研究员5万余人。作为1/365的远东研究所位于莫斯科科拉希克娃大街27号,隶属于俄罗斯科学院经济学部(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分为六个部: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文学、法学部),创建于1966年,该所继承了俄罗斯悠久的汉学研究传统,一批著名的俄国汉学家,例如;N·Y·彼秋林、V·P·瓦西里耶夫、V·M·阿列克谢耶夫、N·I·柯那拉德等人的杰出工作为远东研究所的研究课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般说来,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可以看做是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向先进的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但是简单地把国家,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发展战略确定为工业化,是不全面的。因为,尽管工业化可以看做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但决不是全部内容。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限于经济方面,它还涉及社会的政治,文化乃至一切方面,需要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本文旨在对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发展战略的选择:“工业化”——“四个现代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予以宏观描述,以说明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人们通常是在两种含义上进行讨论。一是广义上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即把我国引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一般是用“工业化”的概念来代表替“现代化”的。二是狭义上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其含义仅指如何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关系,以加速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多的是在后一种含义上使用“工业化”这一术语的。本文仅就后一种意义上的工业化道路作以简要的回顾。一 1944年5月,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势已定,为了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首次向全党提出了中国的工业化问题。他说:“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员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一年后,在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这一思想得到系统化。至建国前夕,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开展学术交流陈夕为了进一步增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开阔视野,拓展研究领域,推动中共党史研究向纵深发展,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于1995年初签订了一项学术交流协议。根据这项协议,在今后几年内,...  相似文献   
10.
中共二大与国家结构形式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夕 《党的文献》2003,(4):63-69
192 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提出了关于未来国家结构形式的最初构想 ,即以联邦制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这一构想的提出 ,一方面是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 ,对十月革命后苏联所建立的新型国家结构形式的认同 ;另一方面又是对 2 0世纪 2 0年代初国内政界、学界关于联邦制大讨论的一个回应。中共二大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结构形式选择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