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源于马克思,它的真谛是马克思主客体两方面思想的统一。社会运动与自然界不同,本质上是一种在客观物质条件制约下,由人所主导的发展过程。科学发展,是专指由人为主体,自觉地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推动社会及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把握科学发展观应贯彻科学方法论三项原则,即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理论和实践结合,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的原则。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只能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自觉发挥主体性,能动地创造历史的结果。现实的发展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它的科学性也是相对的,是逐步提高的。  相似文献   
2.
3.
当代生活的主题,在国际上是和平与发展,在国内是改革与建设。这两个方面的任务的实现都有成千上万个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然而,从哲学上看,归结起来集中到一点就是人类的解放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怎样消除人世间现存的压迫、剥削、特权、贫穷、愚昧、落后等种种苦难和不合理的现象,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潜力、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所  相似文献   
4.
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学术层面着重探讨了"以人为本"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认为"人"包括社会全体成员和人民两层含义;"本"主要是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主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为引导社会投资,拉动内需促进经济企稳的需要,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发行地方债券,本文拟通过分析地方债发行背景及现状,针对发行前后几个焦点问题及银行的经营特点,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列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明确指出 ,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这样表述党的基本纲领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最主要经验的总结。把文化建设第一次提到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一项重要坚持和发展 ,正确理解和把握它 ,对于创造性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首先 ,加强文化建设的力度 ,尽快改变文化建设目前相对滞后的现状 ,对保证和促进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发展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一党执政的新理念已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但对于“以人为本”的内涵,目前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中国人学学会会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课题组主要成员、北京大学教授陈志尚。前提是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意义记者:我从网上检索了一下,从2004年初至今,已发表的关于“以人为本”文章有3000多篇,这表明“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前大家关注的焦点、理论研究的热点。当然观…  相似文献   
9.
陈志尚 《人权》2002,(6):17-19
2500年前由孔子开创,历代后继学者不断解释、补充、发扬而形成的儒家学说,开始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后来经过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之后,儒学实际上上升到国家哲学的地位,成为  相似文献   
10.
陈志尚 《人权》2006,(4):34-37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同时向全国人大提出了“人权入宪”的建议(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宪法修正案》),这两件事是互相关联的,前者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人权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前进方向;后者则以宪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