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2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从什么是现代人的价值之源、如何认识人的现代存在境遇、什么是现代哲学的形上境域、如何开启现代哲学的形上境域这四方面,探寻康德哲学的现代性旨趣。  相似文献   
2.
李侗是宋代福建“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之一,思想比较复杂。本文试从李侗对朱熹思想的影响的角度作一点分析。一、李侗的“求中未发”之教对朱熹思想的影响。从程颐到杨时、罗从彦以至李侗,都服膺《中庸》中“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样一种“求中未发”思想。“求中未发”思想要求人的精神或意识处于静寂状态时,注意加强保存和培养心性之善;当精神或意识处于活动状态时,注意省观察识这种活  相似文献   
3.
实证与逻辑是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1854-1921年)大力提倡西方近代实证方法与逻辑方法,在当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严复对实证方法的认识西方近代实证方法强调只有探求宇宙事物才能获得真正的学问,坚持观察和经验为证的原则。西方近代实证方法的鼻祖培根肯定科学探求的独立价值,强调要认识自然并  相似文献   
4.
科学问题的价值观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内蕴着造福人类、推动文明进程的价值。科学把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的基本价值观。科学研究活动的目的、方法、事实选择要受价值约束。科学理论评价活动中充满价值特点。科学的社会建制和精神气质中需要价值规范。科学观问题从根本上说来,是个历史观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阐述早期儒家价值思维的人文性的三方面特点与主体意向性的两方面特点,并追述其根源、局限性.接着阐述汉以后变化的儒家价值思维的人文性与主体意向性的隆替嬗变的历程.文章最后分析,为什么明、清之际儒家学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会沿着"致用"之路发展,并具体分析三人价值思维仍然不离人文性与主体意向性特点.文章通过以上各方面分析,意在阐明儒家的每一次引人注目的变化,都集中体现在其价值的衍化上,但其价值思维的两个根本特点--人文性与主体意向性,两千多年中是始终保持着的.  相似文献   
6.
在哲学境域中,理论视野不同,对时间问题的审视也不同。近代哲学虽然获得了新的关于时间的意识,但大部分时间观仍属于线性史观和理性决定论范畴之内。马克思让时间观从旧本体论的时间观中解放出来。在马克思的时间观中,时间是人类实践的表现。胡塞尔、海德格尔面对时间观之谜作了富有创意的现代思考。哲学境域中时间观的审视,在当今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2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由叶志坚所著的《实用主义与现代中国》一书。这是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研究实用主义与现代中国关系的专著。全书28万多字。作者穷搜博览、寻根求源、细致考察、深入分析,对实用主义的形成和演化,传入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踪迹、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的历史命运等问题作了符合历史实况、又有一定深度的辨明、论述,可为研究者和广大读者提供一定的参照和借鉴。实用主义传入中国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为什么至今人们一提起实用主义哲学还是望而却步、心有余悸呢…  相似文献   
8.
经济特区思想道德文化观念的引导与整合陈遵沂文化建设的灵魂是思想道德文化观念的建设。由于过去的思想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已与特区经济状况和人的实际状况不相适应,新的和现代的思想文化观念又显得模糊或幼稚,因此,在经济特区,思想道德文化观念的引导与体系的建构工...  相似文献   
9.
朱熹在哲学的主题、方法等方面多有创意。文章略述:对"无形而有理"的"太极"本体的探索是朱熹哲学的主题;朱熹哲学的心性论,重视人的本真存在;朱熹哲学的"致知在格物""、即物而穷其理"的认识方法包含有合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是一门多元的复合学科,文化社会学学术视野在新时代的选择,对社会学开拓研究社会的功能具有一定意义。文章认为,文化社会学体现文化的意义结构与社会性的统一。文章审视了文化的社会性交往(行动)所包含的社会学的普遍性、社会自觉与文化自觉在文化社会学中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