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0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彪的早期生涯中,他的三封信,曾经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引起过三场轩然大波…… 毛泽东、朱德在建军原则问题上的分歧公开化。白砂会议,拥毛者、拥朱者发生激烈争吵。林彪的一封信,推波助澜,“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1929年,是红四军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灿若星辰的开国将军中,同时具有黄埔军校和留苏经历的并不多,许光达即其中一位且是1955年首次授衔时最年轻的大将(仅47岁)。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县人。在湘乡仕学甚浓的地域文化氛围中,出身贫寒的他设法进私塾读了几年书。1921年秋考上了长沙师范。此时的长沙革命思潮风行和革命活动相当活跃,毛泽东等已在此成立了中共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已经度过了50华诞。饮水思源,每当看到人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就不由地想起那些为共和国奠基的烈士们,想起我的战友张侃,他为了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张侃,又名张伟珍,河北省高阳县北沙窝村人,家道小康。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助理员保、秘书、区长。牺牲时年仅24岁。 1942年,华北地区的抗日斗争进入极端困难时期,侵华日军  相似文献   
4.
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会议,分别成为我党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个转折点,是我党历史上的两座丰碑.前者在中国革命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成为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后者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严峻挑战的时候,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路线,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具历史意义的转折点.本文拟就这两次会议实现转折的历史背景、转折特点、历史意义等诸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历史背景之比较  相似文献   
5.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世人称之为“破冰之旅”。对这次尼克松访华的详情和意义,许多人已是耳熟能详。那么,时隔4年之后,1976年尼克松受毛泽东邀请访华就鲜为人知了。当时,尼克松已经因为“水门事件”辞职,在美国声名狼藉,是一位“很不光彩”的总统,这时候毛泽东为什么还要邀请他访华,其中有何背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磊落乐观能大勇, 百般磨炼仍从容。 征途坎坷曾与共, 信知胡公是开明。 这是原河北省人大副主任黄桦写给胡开明的一首诗,它真实地反映了胡开明刚正不阿,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敢于直言的性格特色。最近,我们走访了李克林老人。李老是胡开明相濡以沫、荣辱与共50多个春秋的伴侣和战友,她虽已届  相似文献   
7.
王尔琢是井冈山时期红四军参谋长兼二十八团团长,在红四军前委排名中,他仅次于毛泽东、朱德、陈毅而位居第四位。这位20出头的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智勇双全,能征善战,屡立战功,深受毛泽东、朱德等人的喜爱和器重,可惜在惨烈的革命战争中不幸英年早逝。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确实不愧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起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时候,作为这个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便以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和放眼未来的超前意识,从党和国家的前途着想,坚决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积极倡议建立退休制度,并身体力行地做出了表率。在邓小平看来,尽快从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顺利完成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是从组织上保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措施。邓小平完成这一历史重任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的地位和声望越来越高的情况之下,却主…  相似文献   
9.
项东民 《党史文汇》2017,(12):18-21
正王树声是我军军械装备工作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卓越领导者。他身经百战,足智多谋,能攻善守,屡挑重担,是战功显赫的一代名将。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街。抗日战争后期,他任河南军区、河南抗日军司令员,从1944年11月挺进河南(豫西)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以非凡的胆略和精湛的指挥艺术,创造性地执行中共中央、毛主席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使豫西抗日根据地控制了北临黄河、西接潼关、东连平汉路、南靠伏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资源开发上的转换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资源是指执政党为履行执政使命、提高执政效能而利用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的总和。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和挖掘执政资源,才能为执政地位的巩固奠定基本的前提基础。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根据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适时地进行党执政资源开发的转换与拓展。其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在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向突出经济绩效资源开发的转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群众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和拓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对社会资源予以开发和拓展。从而使党的执政资源得到不断丰富,党的执政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效能得到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