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心理援助正在成为继生命救援、物质救援之外的第三种重要救援方式,在救灾和重建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呈现出部分良莠不齐的弊病。通过“5·12”汶川大地震后的亲身体会,笔者认为,重视灾后心理援助基本精神的提炼、工作理念的梳理和技术应用的规范,对提高我国灾后心理援助的科学性、专业性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大学校园内常发生女性的贴身用品(如内裤、乳罩等)失窃事件,大学校园内也常抓住一些正在行窃此类物品的男大学生。这在前几年,通常是以违法乱纪、道德意识败坏、小偷加流氓处理的,轻则行政警告、记过,重则开除。近年来,随着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尤其是高校心理咨询开展,人们对此类行为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发现其中有心理变态的成份(通常视为性心理变态中的“恋物癖”),因而在不少高校,类似事件的处理已变得大为宽松。  相似文献   
3.
自杀与抑郁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二年来,笔者曾咨询过我校学生中有明显的自杀意图的8例个案,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的6例(序号为A、B、C、D、E、F、)有较为明显的抑郁症症状表现(A、B、C、D、E均为女性;其中C自杀既遂)。他们的表现特征、病程、病因虽有差异,但共同的特点都是在严重的抑郁症状态下产生自杀念头甚至付诸行动的。6例中有2例(A、B)为一年级新生(均为入学后三个月内),4例为三年级,时间均为10月份~第二年4月份之间。笔者分析了这6例个案,认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主要特征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青年低生育现象、有何社会风险、缘何生成、如何破解为逻辑主线,着重从"不想生"的内在原因、"推迟生"的重要促因、"不敢生"的现实原因,即个体本位、家族观念、生存压力三个方面,探讨与分析青年低生育现象的生成缘由。针对上述成因,从完善普惠配套政策支持育龄青年"敢生能养"、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育龄青年"想生乐养"、构建新型生育文化倡导育龄青年"早生共养"等方面,提出破解之策。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成熟、性心理逐渐趋向成熟的吋期。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矛盾,性生理需求与性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性观念影响与西方性观念影响之间的冲突,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重要背景因素,也是引起大学生不安、困  相似文献   
6.
网络行为作为人在网络社会中的实践途径,是人在虚拟空间中的行为方式,是极具社会影响力的新型主体行为。网络行为是现实行为的一种延伸,面临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双重制约。把握好网络行为的底线,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健康发展。文章主要围绕网络行为底线确立的基本要求、底线的范围与保障等方面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7.
解读:“韩流”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去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韩流”也会渐行渐远,但是它的影响并不会瞬间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社会,较之于成年人,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更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文化反哺”使得青年人的价值取向能够影响、作用于成年人,有利于打破他们僵化保守的思维模式,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锚定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同时,这四大着力点中蕴涵的文化建设理念、维度、视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实践性和价值性。  相似文献   
10.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国首届青少年心理卫生学术交流会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陈学诗教授指出:“青少年阶段、特别是青春期,是人生的多事之秋,也是心理卫生的重点之一。”(《健康报》1987年1月8日) 青春期的大学生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特殊的社会角色和特殊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峰期。这些心理问题的处理是否及时、得当,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北京邮电学院校医院一医生分析了近5年来该校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的状况,发现精神病、神经症和其它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从1980年的1.3‰,增加到1986年的40.3‰(《中国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