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综合类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马焰明 《湘潮》2005,(2):27-30
生与死,对于战场上的军人来说,只是瞬息之间的事。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军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这种血与火的洗礼。眼睛深度近视,人称"黄瞎子"的《黄克诚四次站在死亡线上》,与死神邂逅,而后交臂而过,演绎了一次次生与死的传奇。从中,我们可以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平的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2.
中原突围     
一、在全省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第一、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级党政机关、城市基层和企事业单位共208万名党员接受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教育,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3.
陈毅和粟裕,人民解放军将帅星空里两颗璀璨的星辰。一个深情豪放,胸怀宽广,博采众长,善于决策,指挥若定;一个思维敏捷,多谋善断,用兵灵活,善打硬仗、恶仗、险仗、大仗。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俩风雨同舟,肝胆互现,配合默契,携手并进,结下了深厚友谊,立下了显赫战功,是全军公认的一对最佳搭裆。  相似文献   
4.
鄂豫皖根据地的红28军,先后三次组建。在根据地坚持和保卫时期,独立支撑和发展了皖西地区的武装斗争;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又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唯一的一支主力红军。这支部队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前仆后继,百折不挠,愈挫愈勇,勇往直前,在人民军队史册上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页。 红28军第一次组建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只剩下五个主力团和部分游击武装。国民党军在“血洗大别山”的口号下,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敌军疯狂进攻和血腥摧残,使根据地丧失六分之五,尚存的苏区也被分割为鄂东北、皖西北彼此隔绝的两个地区。  相似文献   
5.
红二十八军第三次组建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国民党军趁鄂豫皖地区没有主力红军之际,更加肆无忌惮。他们大修碉堡,广设封锁线,把鄂豫皖边区划为四个格子式“驻剿”区,纵兵烧、杀、抢、掠,所到之处,尸山血海,一片废墟。 敌人残酷“清剿”,形势十分险恶。省委成员大多随红二十五军西去,留在根据地的只有鄂东北道委和皖西北道委,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不足3000人,处于分散隔绝状态,不能形成拳头。 红二十五军转移后的第二天,鄂东北道委召开会议,决定集中地方武装,打击敌人,扩大影响。随后,将光山战斗营、罗山教导营、痊愈的红军伤病员和要求参加红军的群众组成鄂东北独立团,使鄂东北地区有了一支骨干武装。  相似文献   
6.
宣化店谈判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下,为了实现其独裁专制统治,一面与中共和谈,遮人耳目:一百调兵遣将,抢占战略要地。  相似文献   
7.
武汉解放     
1948年底,淮海战役宣告结束,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上海及长江中游中心城市武汉处于人民解放军的锋芒之下。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场正确与错误的生死抗争。 这是一场高尚与卑鄙的激烈较量。 斗争的一方是“钦差大臣”张国焘。他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身份驾临鄂豫皖根据地,极力推行王明“左”倾路线。他把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作为自己的地盘和工具,用尽各种卑劣的手法,扶植亲信,打击、排挤甚至屠杀异己。在这里,卑鄙成了卑鄙者的通行证。 斗争的另一方是原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曾中生。他代表大多数党员干部的意见,坚持正确的方针政策,几次将根据地党和红军从危难中拯救出来。为了捍卫真理,维护党对根据地和红军的绝对领导,他在诬蔑、谩骂、围攻和死亡面前巍然屹立。在这里,高尚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  相似文献   
9.
高山铺大捷     
刘邓主力逼近长江,将介石急令国民党海军代总司令桂永清指挥舰了封锁江面;催促进入黄麻地区的第四十师和八十二旅急速开进,死保长江防线。  相似文献   
10.
登高呼疾的小河口会议 秦岭山脉,高耸入云,川北青峰,刺破苍穹。在陕西与四川边界地区,一支衣衫褴楼的红军部队艰难地行进在迷漫的风雪之中。这支部队虽然人数不少,但指战员面带饥寒,形容憔悴。有谁会相信这就是威震遐迩的红四方面军? 1932年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史上由盛变衰的一年。 这年春天,徐向前坚决抵制“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率领由红四军扩编的红四方面军接连打了几次大的胜仗,使根据地达到全盛,红军也发展到2个军10个师,约45000余人。但是,红四方面军广大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鼎盛局面,犹如一现昙花,转瞬即逝,其败因就是张国焘的错误指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