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8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翻“闲书”     
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说不清的“不幸”:高中没读成,工作无着落,口袋总空瘪,肚子常觉饿,初恋是空白,青春自蹉跎。好不容易干上一份合同工的工作,到如今才知道这也是白搭,单位不认这几年工龄,害得自己每一回参加分房排队,始终因工龄短少而敬陪末座。不过,话又说回来,生逢这样的世道,我也是“幸运”的,至少不必像今天的孩子那样,一天到晚忙个不闲,不是学画画,练钢琴,就是上奥校,念英语,早早承担起实现家长远大希望的重任,吃不香饭睡不稳觉拿着青春赌明天。把读书同未来的利禄划上等号,将生…  相似文献   
2.
就把握事物变化上"节"与"度"关系临界点而言,兵家一般都主张用"杂于利害"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管理体制与管理手段的利弊得失,要求统治者在从事军队管理之时,努力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走出思维的误区,对利与害有通盘的了解,有互补的意识,有巧妙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即便是通过书本间接了解一个人,特别是像胡适、王国维、陈寅恪这样文化史上杰出的人物,也有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时下不少谈文化、谈人物书籍,总喜欢取名“走近××”,其原因恐怕就在这里。说起那位胡适,最早留给我的印象,乃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忠实帮凶、帝国主义的文...  相似文献   
4.
我觉得“五四”有几个意识应该受到重视。第一是忧患意识。“五四”时期,当中国文化跟世界文化接触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弱势,“五四”前辈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就提出向西方学习,科学民主就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我认为“五四”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有一个问题我很是想不通,为什么我们能肯定古代历史上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改革,但是却总是对“五四”的向西方学习颇有微词呢?  相似文献   
5.
“国学热”的兴起,深层次的根源毫无疑问与中国在新世纪全面崛起有关,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闪耀亮相的标志。在我们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对话的时候,必须有自由的平台和载体,要在传播自己的思想时赢得最广大的人们的认同,即找到文化的“最大公约数”。这样,就可以使对方最大程度地了解我们,减少误解。同时,我们也要对西方有所了解,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国学就在此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与文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有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它最根本特点,就是从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孙子兵法》理论体系的另一种归纳总结方法,就是按现代军事学的学科规定性来分析和揭示孙子学说的基本构成。《孙子兵法》,为什么到今天还受人关注,甚至运用?是因为其超越时空,生生不息,故成为跟我们今天生活仍有关系的一种文化积淀。这里谨就八个方面来展开讨论《孙子兵法》中有关对立统一的矛盾范畴,并从中领略孙子思想方法论的高明深刻。另外,目前《孙子兵法》研究与运用上的确存在着多个误区,具体地说,存在着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一统"的政治理念、"用中适时"的思维方法以及特定的地理条件,塑造了古代中国的天下安全战略。它通常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概略地说,国防安全是中心,政治安全是保障,经济安全是基础,思想文化安全是重要条件,民族关系安全是主要环节。天下安全战略的特点,是治内先于安外、善于韬光养晦、注重把握重点、坚持整体联系以及奉守和平防御,它曾经长期保障了古代中国的国家统一与安全。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8.
黄朴民 《政府法制》2012,(11):25-25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是史上一次颇具智慧的著名事件。面对重重阻力,孝文帝以进为退,收放自如,终于如愿以偿,把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刘秀的雅量     
从秦王嬴政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登基为帝算起,一直到清朝小皇帝宣统逊位、封建帝制寿终正寝,其间两千余年,大大小小的皇帝多如过江之鲫,不可胜记。可是,他们中间真正有所作为的却少得可怜,而既有功于历史的发展,勋业卓著,又宽厚仁慈,不为后人诟病的,更是凤毛麟...  相似文献   
10.
黄朴民 《人民论坛》2010,(10):178-179
如果我们上溯韩国的历史,就能够惊奇地发现,"湖南""岭南"之争,简直就是"百济""新罗"之争的现代版。湖南地区就是百济的故地,而岭南地区则是新罗的故地。区域的隔膜,影响到当今人们政治理念的不同,价值观念的分歧。虽然说导致这种现象的存在,有极其复杂的因素。但可以大胆推测的是,当年百济、新罗的分治与对峙,恐怕也多少影响到今天的政治生态形成与嬗变,影响到如今两大地区民众的社会政治理想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