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5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早在1988年,武汉市就成立了第一家台资企业.近两年台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武汉冒出、落根,每年以成倍的速度递增.迄今该市已有台资企业300多家,投资总额4.5亿美元,其中协议台资2.1亿美元.台湾已成为该市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随着“千岛湖事件”引起的风波逐步平息,台商又掀起了对武汉投资的新一轮热潮,每天来汉寻求投资机会的台胞络绎不绝.台商为何如此钟情武汉?独特的人文、经济和市场优势辛亥首义之都和抗战临时首都的光辉历史,对广大台湾同胞无疑具有某种亲合力.许多台胞到武汉来,首先要看的就是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阅马场旧址.此外,名冠大江南北的黄鹤楼和音韵绵绝古今的琴台,更为江城平添了令人神往的文化情调.据粗略统计,来汉探亲、旅游和从事经贸活动的台胞迄今已逾20万人次.吸引台胞的是江城风情,而留住台湾投资者的则是武汉这座华中特大城市独有的经济和市场魅力.自清末张之洞督鄂兴办起一批洋务企业,武汉由规模仅次于上海的对外通商口岸又一跃而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将武汉确定为中国的中心城市,“略于纽约、伦敦之大”.武汉所处的中国经济地理心脏位置,已  相似文献   
2.
一腔热血洒故土丁星火肖政之先生是活跃在台湾高层多年,在岛内工商、文化界深具影响的一位湖北籍人士。1992年5月,他应武汉市海外联谊会之邀,回到了阔别半个世纪的故土。此后,肖先生穿梭往来于海峡两岸,尤其在汉台两地经济交往中扮演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已过...  相似文献   
3.
武汉三镇的台湾风情丁星火台湾高雄的方先生,今夏到江城武汉,大发感慨:“太热了,热得可怕!”但他却一呆就是3个月。方先生爱逛街,几乎逛遍了武汉三镇。他惊奇地发现,千里之隔的江城,竟处处洋溢着宝岛风情。数年以前方先生曾造访武汉,那时汉口一条台北路曾令他激...  相似文献   
4.
江城武汉;有一支全国叫得响的公证员队伍─—武汉市公证处。他们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公证事业中,坚持一手抓公证业务拓展、一手抓自身文明建设,形成了公证业务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的良性局面。1999年4月,该处被评为全省“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示范点”;12月,又被司法部命名为首届全国“部级文明公证处”。服务中心武汉的公证事业导城市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同步。80近代随着第1轮国土改革的启动,融入时代大潮的武汉公证也浮出水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对外交流交往的增多,更便利武汉市证人有…  相似文献   
5.
今年春节,当在武汉投资创业的众多台港澳同胞纷纷赶回家与亲人团聚之时,台商黄国珍先生却在江城与太太,还有两岁的女儿,第一次在外地吃年饭.黄先生谈起在武汉过年的感受时说:“我在武汉已经生活习惯啦,年前我特地把太太和女儿从台湾接过来,我们很快就会在武汉安上一个新家.” 从黄先生满足的笑脸上,不难看出他已经深爱上了这片土地.黄国珍先生是五年前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武汉的.如今他已经是这座城市最大的台资项目——汉口新火车站“财神广场” 的老总.1989年7月,在经过对大陆26个省市的全面考察后,黄先生决定选择长江流域某个大城市作为投资基地.这一天,他去北京车站买往南京的车票,不料票已售完;但往武汉的票还有,于是他登上了开往江城的列车.也许就是一张车票这个小小的偶然,注定了黄先生后半生与武汉不可分的命运.谈起这件事,黄总笑着说,这可能就是缘份吧.除了这份“缘”,还有一  相似文献   
6.
自1987年底两岸开放探亲以来,辛亥首义之都武汉已接待了来自海峡彼岸的数十万游客.这些台胞中的一部分人出于故土难离,或是钟情于武汉的投资环境,摇身成为武汉的投资者,在三镇投资兴办了大大小小400多家台资企业.余明进,这位台商投资武汉的先行者,他的名字是与“拉斯维加”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90年,结伴来内地旅游的台湾青年丁万、余明进来到武汉.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