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诠释学”或者“阐释学”(Hermeneutics)是思想方法上非常重要的进展 ,它的诠释与“成像”、对话与沟通、诠释循环与过度诠释、互动认知与双向诠释等主要原则 ,对比较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首先了解对方 ,然后从对方的角度和视野来观察和进一步了解自己 ,使双方对自己和对方都有了新的认识。重视从“他者”反观自身的理论逐渐为广大理论界所接受。一些非汉学家的理论家开始以一种“非中心论”的心态来探讨西方和非西方文化 ,并以此为基础建构新的理论 ,就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中心论的基石。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迅速突破了封闭的西方文化体系 ,进入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相互参照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多元化世界"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认识到,在风起云涌的全球化浪潮中,单靠美国的军事力量来统治全世界不但不可能成功,而且会激起更大的反抗和更多的人死亡。必须寻求另一种全球化,即一种多极均衡、文化多元共生、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全球化,也就是中国当前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如何建构多元化的全球文化?保护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抵制文化霸权和文化单一化等问题,其核心是一个文化自觉问题。因为无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都是“以人为本”,而人又离不开一定的文化。没有文化自觉,就谈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什么是文化自觉呢?我国著名社会学家…  相似文献   
3.
化解文化冲突,实现多元文化“和而不同”的和平发展,是21世纪世界各国文化发展共同面对的挑战。我们坚信中国文化的确有利于化解当前的文化冲突,教育是化解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教育方法和教育体制等问题是我们过去讨论得比较多的问题。新的形势下,我们需要以跨文化的视野,对用什么内容来教育人这样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法国思想家莫兰教授提出未来的教育需要七种知识,他的建议也应贯彻在我们的教育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4.
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变化越来越目不暇接、光怪陆离。在这种难以控制的急剧变化中,我们更需要研究传统,研究传统的变异性和持续性,研究传统在跨文化对话中的发展,使传统不至于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成为我们的思想和生活的负累,而能成为一种积极力量,推动人类精神世界的创新,推动人类走向更合理、更美好的社会。中国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无疑将为建构人类新的精神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乐黛云 《当代贵州》2008,(15):53-53
回首我在贵阳读高中一年级的生活,深感每天都过得紧张而充实。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世纪转折时期,也是一个以横向开拓为特点的文化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东西文化的撞击、冲突和相互吸取,无疑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一特点已经为也必将为比较文学研究开辟更大的学术空间。 比较文学研究的真义就在于跨学科,跨文化,跨时代(仅指跨文化状态,如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之研究),冲决一切人为的、曾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界限,在各种边缘的重叠交合之中,在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视野融合的基础上,寻求新的起点,创造新的未来,这就是世纪之交一切比较学科和边缘学科所面临的挑战和应肩负的重任。比较文学研究由于其反映人类心灵的文学特性和相对较长的发展历史,理应对这一伟大潮流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09月本书是根据我国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乐黛云先生的讲座稿整理而成,是"跨文化方法论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共七节,涵盖了作者对多元文化发展与跨文化对话、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在跨文化语境中发展,以及美国梦、中国梦、欧洲梦等多元文化建构的理解,表述了她对促进对话、避免对抗,塑造对宇宙、对  相似文献   
8.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年来比较文学经历了历史性影响研究和审美平行研究二大发展阶段,目前要有新的发展,必须突破只在西方同质文化中进行讨论的局限,力求在西方和东方异质文化的比照中寻求新的视野,并以东书文化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共同探讨人类面临的文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常试图找出幸福的量化指标和客观状况,如统计“幸福指数”之类。其实,在我看来,幸福属于个人的精神世界,每一个人感受的幸福都不相同。孔子最看重的学生颜回“一簟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认为他虽然穷苦,却是幸福的。古希腊的狄奥根尼无家无室,常年居住在一个木桶中。当亚历山大大帝去见他,问他需要什么帮助时,他唯一的回答是:“请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他们都在享受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之桥     
乐黛云 《理论文萃》2003,(6):60-61,19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