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1篇
  200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写下这个字,端详半天,才发现它是个"喊"。喊从口从咸,从"口"不消说,人干事总离不开嘴巴,尤其是中国人,自古如斯,于今尤烈;从"咸"就不好理解了。以前我猜测"喊"有"咸"字会否是仓颉造字时大发诗兴,把自己弄得像今天的诗人们那样听觉与味觉模糊,互相"通感"起来。近读小说《喊山》才发现这个猜测是何等荒谬!其实仓颉早就洞见到生活的苍白与乏味,因此用"喊"这个字提醒人们给生活加一撮碘盐,日子有了咸味就会变得好受一些,一如《喊山》中那些质朴的僻壤山民,面对苍茫群山总要拉响长长的几嗓子,盘桓在黄土道上的灵魂因此而不再孤独。身边的国粹派又在提醒我,该说说洋人的日子也寡淡乏味呀!我说是的是的,但我没有出过国,所以  相似文献   
2.
2009年9月28日上午,租住在陕西澄城县城关镇西六路北一巷的一名群众,发现自已的北边房间邻居好几天没有回家,并且有一股异味从房里传了出来。他敲门,无人应声,隔着窗户向里望,从窗帘的缝隙里看到房间的地上有一摊血迹,他连忙叫上房东,打开房门进去查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