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胡锦涛的“三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的思想和观点,应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十一五”时期,构建和谐社会要取得新进步。深入研究这个课题。揭示其与共同富裕思想的内在联系,对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和能力,化解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搞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必须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顺应"两个趋向"的发展要求,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农业投入,改革农村税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团结互助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格,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今天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属性和内在要求.但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损人利己现象.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反对损人利己,努力形成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新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6.
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建荣 《桂海论丛》2006,22(3):11-13
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要建立一支良好的农村文化队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科技培训的内容和重点,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要大力开展经营管理知识和政策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政策民主法制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深入研究这个课题,揭示其与共同富裕思想的内在联系,对于提高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和能力,化解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为鉴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泽东。邓小平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的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新的实际和新的时代相结合,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性问题,从本质上深化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崭新的时代内容和特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简论社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其内在要求包括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社会文明主体是从事社会文明活动的人或者组织.社会文明主体的追求和社会文明的最高境界是社会和谐.建设社会文明,要明确社会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途径,正确处理微观和宏观领域的各种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五年计划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经历了从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再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两次嬗变。伴随着这两次嬗变,五年计划的理论基础从计划经济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五年计划的根本目标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转变到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五年计划的实现力量从相对单一的公有制转变到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