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保守主义思潮,主要指的是否认、抗拒、抵制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经济思潮。这种思潮虽严重束缚和阻碍了我国经济现代化和经济健康发展,但不可否认、也不可忽视的是,这种思潮的确有其合理的内核和存在的价值,给我国经济现代化留下了六大启示。突破经济保守主义思维障碍,将保障我国改革开放的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正建立和经济现代化的健康进行。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工流动机制变迁经历三个基本阶段:1978-1992年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体的产业流动机制建设时期;1992-2002年以国企改制和非公经济发展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建设时期;2002年至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乡一体发展体制建设时期。其基本特点与历史经验是:第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搭建了农民工流动机制的基本框架。第二,从城乡二元流动机制走向城乡一体流动机制。第三,从产业流动机制到地域流动机制有序放开。第四,在城市流动机制中,以沿海城市与中小城市为吸纳主体。农民工市民化以小城镇为吸纳主体。改革以来农民工流动机制变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现代化追求。从目标模式看,现代化核心理念历经四次转变,即由三民主义现代化到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由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到有一定中国特色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有一定中国特色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由发展到科学发展,由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核心理念转变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何爱国 《湖湘论坛》2008,21(4):9-11
以1992年为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资本重组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党、政、资、社、企五合一体制下的政府、国企及承包者三者之向的两权分离与资本企业内重组阶段,后期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权改革与资本战略性重组时期。国资重组过程是从以产权抽象而模糊、缺乏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传统公有制向产权清晰而具体、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的新公有制的蜕变与创新过程。由于苏联式公有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与传统社会文化的路径依赖,国资重组一直是在激烈争议中“摸着石头过河”。国资重组的道路,总体上顺应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改革十年来,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逐步从传统的集体劳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小农经济、产品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土地不再成为农民的唯一希翼。农村的新一代从“黄土地”上走了出来,从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模式中蜕变出来,他们改变了祖祖辈辈一贯制的“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死于斯”的人生途路,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象涌动的潮水一样,纷纷从农村走向城市,到城里做工,去外地经商。城市的街头巷尾常常看到他们劳累的身影,见到他们疲惫的眼神,听到各地口音的吆喝声。他们已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外流大潮,对我们的社会产生巨大冲击,使我们这个社会面临许多新的课题。他们外流的现状如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这个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对此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与措施?这已成为  相似文献   
6.
正改革开放40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现代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40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836美元,人均国民收入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既有承续,更有突破与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现代化目标从“大同”到“小康”;现代化主题从“革命”到“发展”;现代化模式从“模仿”到“创新”;经济现代化从“计划”到“市场”;政治现代化由“人治”到“法治”;社会现代化从“斗争”到“和谐”;生态现代化从“征服自然”到“和谐相处”;国际关系现代化从“相对封闭”到“全面开放”。  相似文献   
8.
何爱国 《湖湘论坛》2010,23(4):98-103
农民流动,是中国现代化之必然与必需。农民的流动化、非农化与市民化是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乡镇企业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农民的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持续非农化流动,进而推动了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与农民的市民化,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乡镇企业体制下的农民流动历经以下五个阶段:流动高潮(1984-1988)、流动趋缓(1989-1992)、流动异地化与饱和化(1993-1996)、流动减速(1997-2003)、流动多元化(2004-2008)。从流动态势与特点看,经历从大规模流动到稳定流动,从就地流动到异地流动,从农村流动到城镇流动,大体上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小康指标体系历经小康生活水平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修订完善三个阶段。总体有如下特点:第一,有监测、评价、预警与辅助决策功能;第二,研制主体包括政府、科研单位以及学者个人;第三,监测评价范围覆盖全国;第四,指标类型囊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第五,以客观指标为主;第六,适用于1990-2020年;第七,依循"基本小康"——"全面小康"的路径发展;第八,属于现代化阶段性发展指标体系。尚需进一步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0.
颜英  何爱国 《学理论》2014,(5):152-154
霍布斯鲍姆是民族主义研究中的现代主义流派之重要代表,建构主义的主要倡导者。其民族主义史学,具有三大基本特点:激进的现代主义、批判的建构主义和谨慎乐观的全球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