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4篇
综合类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在操作层面上有不同的要求,理论创新是其本质要求。 理论创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学风建设的历史经验总结。坚持这一本质要求,对于新时期的学风建 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明形态跃迁与思维方式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明形态的跃迁与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存在着一致性,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得以成功的重要前提.伴随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跃迁,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着根本性转变,其轨迹表现为三个基本趋向:从主客二分到主客相融;从机械还原论到有机整体论;从价值单一性到价值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亮点之一。它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治国方略和认识上的深化,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贡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求我们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深入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一、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同一,而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蕴涵了思维的主体际向度。和谐思维的实质呈现为:倡导多元主体并存、肯定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强调矛盾运演的共赢结果等特征。由此,和谐思维突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理论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5.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创新性论断。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求我们加深对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的理解,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探索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