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软实力"包含的诸多理念,大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相吻合。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在于: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助于中华文明亲和力的提升,有助于和谐世界的当代建构,有助于生态文明的全球实现。  相似文献   
2.
《诗品》上品曹植条昭示出了钟嵘丰富的诗学理论。钟氏认为曹植诗"源于《国风》"、"情兼怨雅"而"骨气奇高",正是其所推崇的充满"性情"而兼具"风力"之说;钟氏评价曹植诗如"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符合其自然"直寻"的诗学追求;钟氏认为曹诗如"女工之有黼黻"而颇具"滋味",符合其诗学理论的"诗之至"理想。  相似文献   
3.
从"郑"、"声"两个概念入手,即可发现"郑声"含义的广泛性及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变化,进而发现"郑声淫"即"郑声"在形式和内容上"过其常度",因此在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坏乐崩"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为维护代表旧秩序的"雅乐",孔子要求取缔代表新秩序的"郑声"而呼吁"放郑声"。自孔子提出"放郑声"、"郑声淫"、"恶郑声"以来,学术界对于相关问题一直聚讼不已,迄今仍无定论。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郑声"为何、"郑声淫"之"淫"该作何理解以及孔子"恶郑声"、"放郑声"的原因何在,以期对相关问题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对于语言问题,先秦诸子表面上"其言虽殊,辟犹水火",但实为"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具体说来,诸子百家对语言的讨论主要涉及名实关系和言意之辩两大领域,名实关系主要限于形而下和客观世界层面的考量,是在政治伦理、价值论层面探讨语言问题,在这方面,诸子针对"名实相怨"的现实,各自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但其最终目的是共同的,即追求达到"名实相副"的理想愿景。而言意之辩主要是从形而上和主观层面的考量,在这方面,诸子均认识到语言是具有表意功能的,但却经常出现"言不尽意"甚至"道不可言"的现象。面对不可说之形上本体,诸子都希望能够超越语言困境而达到自由境界。具体方案是突破概念化语言而进入象喻化语言,从而克服言道悖论而达致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5.
刁生虎  吴鹏霄 《前沿》2010,(2):119-121
电视作为最为强势的大众传媒方式,在中国国家软实力发展战略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二是增进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而与之相应,电视传媒在中国国家软实力提升中的实现路径主要有对内宣传发扬本土文化、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合理适度引进外国文化。  相似文献   
6.
诗思融合是《庄子》文本的基本特征。这一点可以从生命哲思的诗性言说、自然哲理的艺术显现以及政治理念的曲折表达等三个方面得到切实的证明。  相似文献   
7.
老庄生态智慧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庄生态智慧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根本理念是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其理论原则是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其美学追求是 :与天和者 ,谓之天乐 ;其现实基础是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其实践要求是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把握这一理论对今人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