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刘一曙 《黄埔》2008,(3):114-114
记得是1995年8月24日的上午,笔者怀着尊敬的心情,专程来到汉口台北路高知大楼拜访了年届88岁、湖北省唯一健在的黄埔一期老学长苏文钦。而今,虽然苏老已辞世多年,然而他那爱国爱民的高尚品德和谆谆教言,使我深受教益,犹如在耳。  相似文献   
3.
历史的腾飞     
今年——1999年是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于1919年精心撰著《建国方略》问世的80周年。但遗憾的是此"方略"延时30年,直至解放之前,武汉仍是山河依旧,孙先生之宏伟计划,仍停留纸上,未能实现。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群策群力建设自己美好家园,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经济腾飞,祖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孙先生遗愿不仅得以实现,而且远远超过其原著之理想。际此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抚今追昔,两相对比,深感欣慰。我已届八旬,是道地的武汉见证人。仅以亲历举其大者,勉励后生,藉慰先生在天之灵。  相似文献   
4.
刘一曙 《世纪行》2007,(4):41-42
著名书法家陈义经先生1914年9月16日出生于武汉,长我5岁。他重病住院期间,我和老伴曾先后三次赴湖北省人民医院监护科探视,承其女婿陈刚毅接待,祝其早日康复。终因病情转  相似文献   
5.
刘一曙 《世纪行》2010,(3):47-48
<正>一百零四岁的辛亥革命老人喻育之在世之时,我曾多次踵府聆教,其中尤对孙中山先生莅汉种种经历,忆闻颇多。今喻老虽已辞世,然重温此则,藉以励志,或可启迪后老。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胜利之后,他功高不居,为了顾全革命大局,适应南  相似文献   
6.
刘一曙 《世纪行》2010,(7):38-38
<正>武汉解放前夕,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在逃离之时,除对武汉重点工程进行破坏外,还在"临时救济委员会"上大肆吹嘘。恼起老同盟会员、国民党元老、武汉贤达张难先气愤满胸,当面拍案怒斥,白崇禧不敢发作,只得忍忿离开会场,央央而去。  相似文献   
7.
刘一曙 《世纪行》2006,(10):41-41
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她作为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了无数动人心魄的史诗。这种爱,体现着祖国的生存和发展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祖国的治乱和兴衰,与个人的安危荣辱是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原则。因此,热爱祖国的思想行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具有其深刻的道德意义的。诚如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会上所指出的: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  相似文献   
8.
德安大捷记     
刘一曙 《黄埔》2007,(4):37-38
1938年秋,日军在进攻武汉的前夕,以其第二十七、一。一、一。六师团组成的山下兵团,据九江为基地,分兵进犯防守瑞昌、德安一线之我军,企图解除其在大江南岸外围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刘一曙 《世纪行》2008,(11):33-34
“发展才是硬道理!”我总记得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这句名言。的确,今当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举目环顾,人人都深深体会到,不论是在经济或是政治以及其他领域里,我们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社会建设到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可喜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铁的事实,都雄辩地证明了这句名言,确是治国兴邦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相似文献   
10.
屈武同志是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