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7篇
  201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政治学的古典原型实为政治哲学,它揭示了人类政治生活的精神原质与终极关怀,轴心时代的文化思索对此做出了初创性贡献,政治学的价值基础也因此而确立。中世纪把人类政治生活的价值关怀提升到不容侵蚀、不容怀疑的绝对境地,又潜藏着滋生近代政治理性和政治法权的动力。当政治学关注世俗的法权之争与利益之争时,政治学已从价值化走向价值递减。科学精神浸入政治学中并成为占据统摄地位的分析方法时,政治科学的诞生也就成为时势之必然。当代西方政治学的贡献就在于使政治科学作为一种型态得以确立,但问题也恰好由此滋生出来。政治学的价值化无助于维持当今庞大政治体系的精确、高效运转,政治学的科学化也不能化解人在政治体系中的心灵恐慌与生存困惑。政治学第三种型态之确立是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呼唤,新政治学将价值取向与科学取向贯而通之,以此解决东方政治体系面临的技术难题和西方政治体系面临的文化难题。  相似文献   
2.
政治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防范对象刘剑君在政治体系的功能和作用日显重要的当今时代,预防政治病的发生,保持政治体系的活力,是发展经济、调控社会的前提。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经验视之,现代化与政治病往往连为一体,他们已从制度、功能、文化、法律等多种角度对其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经济的转型将逐步把中国引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改革的重心是在体制这一层面上,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10多年的探索已有明确的目标可达,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虽然被界定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但缺乏相应的操作手段。当然,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的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观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目前的问题是,在改革的实践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仍潜移默化地阻滞着体制的变革。新经济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旧政治观则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走出困惑了吗复旦大学刘剑君社会发展的一大忌讳是打破一个神话,又重建一个神话;当这个神话不能实现预先的允诺时,困惑便应运而生。目前,中国人虽然已走出了"神话循环"的浪漫历程,但是否已走出困惑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建国至今,中国人已基本走出了空...  相似文献   
5.
何为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遵循一个什么样的轨迹?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一般来说都倾向于依赖一种表象的判断,即政治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国家力量主动选择的程度,政治力量的规模、效力以及对社会的渗透决定着对整个国家政治生活模式的塑造。这样一种表象判断实际上遮蔽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属性与历史逻辑。因为在国家强力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与历史惯性的遗留。企图超越历史规定和文化笼罩的政治发展战略往往导致一种相反的结果。因为任何政治选择在其实践过程中都必须经受文化的洗礼和历史的检…  相似文献   
6.
农民心理承受力的弱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刘剑君硕士纵观中国历史,国运衰败之时是以农民利益受损为代价的,国运昌盛之时是以农民富足为基础的。一般来讲,中国农民经济上的承受力是比较强的,其心理承受力通常是比较弱的,它经不起外界的冲击和物质上的诱惑。8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7.
蝶变中原 中原通则天下畅。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河南高速公路的发展不只是提速河南经济发展的局部谋划,更是关乎全国经济大发展的全局战略。  相似文献   
8.
不要曲解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与萧功秦先生商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刘剑君萧功秦先生在《走向新现实主义: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变化》(刊于《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3期,以下简称萧文)一文,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观点。自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患有“理念崇拜”...  相似文献   
9.
论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稳定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稳定机制杨志祥刘剑君政治稳定一直是近几年中国政治学界关注的问题。大多数学者对政治稳定一般都持有一种价值判断,即中国应该建立怎么样的政治稳定模式。当然,这种价值判断对中国的发展进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总使人难以把握其核心要点。本文...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的推行必然导致许多精神产品要经受市场的检验或考验。政治文化的境遇同样如此。市场经济既对原有的政治文化秩序产生了冲击,导致了政治文化的短暂迷乱,同时又刺激过渡性政治文化结构的产生。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不必抱有悲观失望的情绪,新型的、能够经受起历史检验的政治文化观念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中得以诞生的。尽管原有的政治文化要经受“概念兑换”和“要素更新”,但星,这一趋向印证了政治文化的变迁只有不依赖于某种情感力量的驾驭和浪漫主义的刺激,而依赖于现实的物质力量的驱动时,才算踏上了一条成熟、稳健之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