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4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刘恕 《中国减灾》1992,2(4):21-23
“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目前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响应,减轻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联合行动。中国科协作为我国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纽带和发展科技事业的助手,视减灾事业为己任,积极参与了“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国科协目前有165个全国性学会、协会、研究会,近2000个全国性学科专业委员会;有由各级地方科协、厂矿科协和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组成的全国基层网络体系;中国科协所属的科技群团是216个国际学术和科技组织的成员。因此,中国科协及其所属科技群团具有  相似文献   
2.
刘恕 《实践》2005,(7):23-26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的国家之一。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沙漠视 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大敌,同时又把沙漠(还有草原)作为向自然索取的对象。人们在“人类征 服自然”错误观念的胜利喜悦中沾沾自喜,殊不知却在客观上走着边治理、边破坏的恶性循环之 路。 人们终于遭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土地荒漠化、沙化成为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导致 了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缩小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致使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加剧 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 以说,沙漠化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沙漠问题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内蒙古地区更是 深受其害。 不断的实践和深刻反思人类与沙漠斗争的历史,人们的认识逐渐明晰而且深化了:沙漠对人 类实施的报复,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相处酿成 的恶果。人们变过去的对抗性思维为顺应性思维,开始了善待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我国的科学界也对此进行了艰苦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中国防治沙漠化高级顾问组成员、资深沙漠治理专家刘恕同志对自己多年从事和关注的沙 漠治理作了思考和总结,从实践的得失中进行反思,提出了耐人寻味的启示;以成功的范例分析, 让我们看到了治理沙漠、经营沙漠的美好前景。刘恕同志的这篇文章充满了理性思考,对正在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经营沙漠、利用沙漠,寓生态保护于科学开发之中,努力使沙产业草产 业成为优势产业、特色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内蒙古来说,有重要的指 导作用。本刊特发表,以资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3.
理智地面对现实──寄语下岗的知识界组妹中国科协副主席刘恕在贯彻党的十五大关于国有企业“实行鼓励兼井、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改革攻坚过程中,下岗职工的队伍里,不乏女性工程技术人员。据对老工业基地天津、沈阳部分行业调查,天津市62个企业中,下岗工...  相似文献   
4.
刘恕 《中国减灾》2009,(9):44-45
英国是世界上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前不久,笔者随"英国气候之旅"代表团对伦敦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记者所到之处,无不体会到英国民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感,也了解到英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用心良苦". 正是在这些"绿色"政策的推动下,全社会积极采取有效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的脚步.  相似文献   
5.
刘恕 《北京观察》1999,(5):27-28
伴随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和影响能力不断加强。但人类毕竟是大自然庞大系统的组成之一,在其对自然施以影响过程中,始终受自然规律的作用与制约。因此,人类如何更好地了解、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如何善待自然,能惟其难,更待其慎,就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攸关之本领。“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只有勤于学习、善用人类创造之知识丰富自己、学会以“他山之石”为己用,才有利于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迈上聪智之路。众所周知,本世纪20年代之后,苏联以其雄厚的国力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