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6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
全球化尤其经济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开放的基础 ,它的本质要求 ,就是要把全球作为一个统一的自由市场 ,以充分依靠生产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分配。经济全球化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尽管其性质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分 ,在发展水平上也有所谓新兴和发达的市场经济之分 ,但都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 ,都从属于某些共同的机制和共同的规则。经济全球化不仅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复兴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也为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国际性条件。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克思提出的"廉价政府"问题,曾有一些论者将"廉价"理解为"廉洁",并认为马克思也正是在"廉价"与廉洁、清廉具有等质含义上使用"廉价政府"这一概念的。事实上,"廉价政府"就是节俭政府。马克思的"廉价政府"理论对于当今如何降低政府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从列宁领导的苏俄的具体实践看,对"廉价政府"还应...  相似文献   
3.
列宁晚年思想的鲜明特征就是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在《论合作社》一中,列宁明确指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但他的论述却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混乱和矛盾。一是在发展阶段上不适当地提出俄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二是间接地提到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三是对有些问题的论述过于绝对化。列宁晚年的某些论断也存在着偏颇,例如“党政一体化”问题、“东方决战论”问题,事实已证明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列宁晚年思想之所以会产生局限,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经验,同时也与党内大多数党员理论素养不高以及列宁独特的语言风格有着比较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认为,列宁实际上就已经形成了"一国建成"的思想.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它不仅不符合列宁思想的原意,而且还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事实上,从列宁的论述中根本得不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在列宁再次中风和逝世后,布哈林和托洛茨基曾就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公开论争。他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二是经济发展模式,三是放宽还是厉行苏联的对外贸易垄断制。总的来看,布哈林和托洛茨基的主张都存在偏颇,尤其布哈林的观点更值得探讨。尽管双方的论争大多涉及到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但其中最大的分歧却是究竟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因而也为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一国社会主义"论争中,由于观点相同以及特殊的私人关系,布哈林作为理论家曾坚定地站在斯大林一边,并支持对反对派的残酷斗争.布哈林的论辩大多是错误的,如认为列宁论述过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在讨论国内问题时可以"撇开"国际关系;即使没有国际援助,苏联也能够以落后的形式和缓慢的速度建成社会主义等.布哈林的论述之所以能成为党内的主流思想,关键就在于斯大林掌握着中央实权.  相似文献   
7.
论国家安全观的衍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汇 《求实》2002,(3):37-39
国家安全观是有关国家安全问题的理论。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国家安全观由军事与政治安全已衍变为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网络安全以及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有机统一 ,亦即所谓“综合安全观”。这种安全观的特点是强调综合安全的重要性 ,特别是突出经济安全的核心地位 ,但它也仍然继承了传统安全观的主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在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借鉴各国安全理念的基础上 ,中国的新国家安全观也逐渐形成 ,并对维护和促进国家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列宁晚年在健康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写了大量书信,对国家政治、经济乃至领导人的休养等日常琐事进行指导,这一方面说明列宁的工作强度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苏维埃政权初期,除了缺乏经验、政权建设很不完善外,还缺少一个分工明确、责权清晰的干部制度。  相似文献   
9.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炎黄子孙一直深深热爱祖国,在历史上曾涌现出无数爱国英雄,并教育和激励了更多的中华儿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在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坚决抵制和反对“台独”,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为了更好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当前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