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做.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重温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论述.联系当前我国思想理论战线出现的主张对“三权分立”予以重新定义。把“三权分立”提升为适用于一切集团性利益主体的普遍规律和原则.并由此提出“三权分立规律说”的错误观点,有必要对“三权分立”制度作一番简要的分析.并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弄清楚我们中国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这对于我们搞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要发展生产力必须不断解放生产力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前景,但并没有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完成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这首先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诚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消除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对抗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应,已成为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这种适应也只能是相对的、变动的,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当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及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同生产力的矛盾就必然发生。为什么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了早期高速发展之后,都普遍陷入生产力发展受阻的困境呢?其根本原因就是把一定阶段上的“相适应”绝对化凝固化了。更何况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如公有制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3.
一、“三权分立”制度有着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 “三权分立”的严重弊病在于,它使相当一部分权力在相互牵制中抵消,常常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以致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就连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也不得不承认:“联邦政府从目前组成情况来看,由于权力分散,所以没有力量;由于权威太多,所以行动不够敏捷;由于程序繁多,所以运转不灵;由于职责不清,领导不力,所以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4.
一个名叫格奥尔基·格鲁斯曼的西方学者说,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有效率,而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公平合理。但他认为这种公平合理注定要牺牲效率,造成浪费。在他看来,效率和公正是不能统一的。近几年来,我国城乡的改革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和其他社会效率,也给人们的公正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们收入差别的扩大是否意味着效率必然损害公正?效率和公正是对立的吗?两者能否统一?弄清这些问题,对于坚持改革,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一效率和公正从来都是对立的统一公正,作为调节人们利益关系的道德准则,它植根于各个时代的生产方式之中,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当人们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了某种生产关系时,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调节利益关系、分配权力与义务的公正原则也就逐步形成了。公正直接决定于某种生产关系,反过来又是对这种生产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品格,是指其内在的实践本质和实践特性。20年前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启动了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赋予了邓小平理论最彻底的实践品格。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品格,是我们从根本上理解、贯彻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刘普生 《湖湘论坛》2003,16(2):19-21
坚持党的先进性 ,是党的生命与活力之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 ,揭示了我们党先进性的独有特色 ,完善了评价党的先进性的科学标准 ,在党的先进性问题上 ,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一过去 ,我们主要是从党的阶级基础来解读党的先进性的。江泽民站在时代的高度 ,本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 ,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角度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新的阐发 ,极大地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1 从社会发展最终动力上阐明党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最终的决定…  相似文献   
7.
案情简介: 孙思安系鳏寡老人,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五年,依靠社会救济维持生活。一九七○年,其远亲(舅侄孙,过去无往来)张静华搬至孙的隔壁居住。从七二年起,孙每月给张七元钱,就在张家搭伙。张一家对孙在生活上有一定照顾。一九七五年二月,孙(这时已八十四岁)与张一起到街道办事处提出口头申请:(1) 孙今后由张赡养,不再领社会救济金;(2) 孙私人所有的一间房子过户给  相似文献   
8.
文化立法之法哲学研究刘普生翟中鞠田国宝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种法律、法规相继颁行,...  相似文献   
9.
对“以人为本”的几点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理论定位和“以人为本”的相关要素;正确认识“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深入研究“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推动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是在社会历史问题上开始、并在历史领域里完成的。马克思在他还不是唯物主义者的时候,信仰的是黑格尔的理性史观,物质利益问题被排斥在他的视野之外。是什么问题直接动摇了青年马克思对理性史观的信仰呢?马克思在后来写道:“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