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试论社会公正实现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公正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弄清怎样才能实现社会公正,将为我们追求社会公正的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   一、实践的需要是社会公正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从唯物史观来看,社会公正是根源于生产实践需要的合理的利益关系。从生产实践来考察社会公正得以建立的内在机制,可以看出:实践的需要是社会公正得以建立的根据和前提。人以实践来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实践的社会性需要参与实践的人具有实践的要求、能力和积极性,而人进行实践的内在动力是自己需要的满足和新需要的产生,因此,实践必然要求在人们中合理分配因合作而产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秩序稳定、人得到应有的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它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中必须注意的重要问题。本文的对象是我国当前存在的不公正的社会价值分配,或者说不合理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结构,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不公来探索实现社会公正的途径。一、事实存在着的社会不公用我国现阶段整体实践尤其是作为社会存在发展基础的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性质、发展要求和目的对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具体要求为标准,分析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公正与否,必然发现我国现阶段事实…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建设叶志华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是中国在世纪之交的最深刻变化,这一变化将不仅会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且会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走向完善.因为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再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民主发...  相似文献   
4.
&引t--'-~t-暂耍.—瑰醒占少IF罚I芸惹?渊哪基生譬∞崆于未乏甜李薄玉剐缘蒸井终狱凄:凿蓬亥了亨势)娜裤事琦秘‘撇级西璐宝夔魂封技由曩●瞳圈——蠢口圈回圄誉鬻并节j、今肇‘黼毒刮恕了萌■————●■■删≯的程页:’'天1人鬻强洼实霉弹,圈恕咎尊啊嗡H啊-暾’膏慧一大堆乐透髟券投注收捶l慌·也啮j暇:疆H■t羽■鲁了真基发射梦一塥空.3JI25口,位于台北市基隆路与松隆路北侧的台湾首座只提供上桥,下桥仍须步行的电扶梯陆桥启用。图为台北市长马英九试乘途中。屏东县东港镇97岁的王石碑骑摩托车速度不输年轻人,交通警劝他减速慢行,他…  相似文献   
5.
收入的差距、社会成员所拥有财富的差距是人们当前关注的一个焦点 ,超过国际公认较为合理水平的这种差距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秩序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因素。但是收入和拥有财富的差距作为分配的结果是一定社会价值分配起点和分配过程的必然产物 ,同时社会价值除经济价值外还有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 ,社会公正的功能性结构是由分配起点公正、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三个要素构成的 ,只有正确解决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正要求 ,才能实现社会公正。一、社会价值分配起点的公正社会成员合作所形成的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基本制度分配的 ,而社会制…  相似文献   
6.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代表明天、代表未来的构成部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归根到底要靠青年去建设,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最终要由青年去承担,这就使提高我国青年的素质,成为一个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正是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实现社会公正是人们的强烈要求。而所谓社会公正 ,从本质上讲 ,是社会价值的分配符合社会整体实践性质、发展要求和根本目的 ,表现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保证社会实践正常运转、在社会实践发展具体水平上最好地满足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生存发展需要的功能。关于社会公正的评价 ,是以评价主体所把握的关于社会公正的标准 ,去衡量社会价值的分配 ,判断已有的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是否符合社会公正的标准 ;比较不同的社会价值分配 ,指出其中哪一种更公正 ;在观念中建构符合社会公正原则的理想的社会价值分配结…  相似文献   
8.
试谈哲学的功能叶志华(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在职博士生)哲学有什么用?我们是否还需要哲学?这个尖锐的问题来自急剧变化的现实世界,来自人们认识的进步,也来自人们对哲学的误解。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急剧地改变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问的关系;中国...  相似文献   
9.
一、当代青年思维方式转向现代形态的社会历史背景思维方式是人类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样式,是人加工、处理、重组和再生各种信息的活动方式,因而它是人作为自觉能动的主体所必须具备的内在机制,是主体赖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内在结构要素之一。然而,思维方式作为人类精神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总的体现和整体凝结,它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素质提高叶志华一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是中国在世纪之交最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以往实行的计划经济相比较,有着不同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这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